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教案 > 高一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上传时间: 2014-08-12

上传者: admin

星级: 零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0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1cnjy.com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曲折发展。 [来源:]

一、美苏争锋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制的确立: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2)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同盟反目成仇。(3)美苏实力均衡:①、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还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政治上,战后相当长时间操纵联合国;科学技术水平居领先地位。以这样的实力为基础,美国力图“领导世界”。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战争中苏联扩展了疆土,解放了东欧大片领土。战后,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苏联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最大障碍。21·世纪*教育网
2、美苏两极对峙的形成过程
(1)美国的“冷战”政策
◆ “冷战”的概念: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使用的术语。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     ◆ “冷战”的手段:挑起事端进行颠覆活动;以“经援”、“军援”为诱饵,拉拢“朋友”,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军事同盟;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派军队控制战略要地;以经济封锁、制裁等手段,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以文化入侵,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1-c-n-j-y
◆ “冷战”的形成过程——①、“冷战”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和平砥住》的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做了舆论准备。②、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国情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与美国安全,美国要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③、马歇尔计划提出: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目的是利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这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马歇尔计划是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实质都是要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是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④、“冷战”的形成:①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国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缔结《友好互助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1*cnjy*com
(2)苏联应对“冷战”的措施——①、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国)目的是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②、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6国)宗旨是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③、成立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来源:]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1.总体形势:“冷战”局面形成后,引发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2.具体表现:
(1)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杜鲁门主义宣布后,欧洲首先成为美苏全面对峙的重点地区,而德国则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战区。 战败后的德国及柏林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这是由战时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由于美国和苏联冷战加剧,双方就德国统一问题的谈判未能达成协议,于是在各占领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德国实际上走上了分治的道路。1949年9月20日,在美占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西占区宣告成立,定都波恩,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7日,在苏占区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都柏林,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德国分裂了。
(2)朝鲜战争:朝鲜原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投降后,美苏双方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朝鲜半岛也一分为二。1948年8月15日,在半岛南部成立了大韩民国。9月9日,在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南北之间爆发内战。美国立即派兵干预,随后又操纵联合国,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迫使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领导16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由麦克阿瑟任总司令。为了牵制中国,杜鲁门还下令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9月15日,美军4万余人在200多艘战舰和大量飞机支援下,在朝鲜中部仁川登陆,直接参与朝鲜战争。战火很快燃烧到了中朝边界,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应朝鲜的请求,中国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迫使美国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这是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成功。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新政权随即遭到了美国的敌视,美国对古巴采取了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迫使卡斯特罗很快倒向苏联。1962年7月,苏联为了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在古巴部署导弹,8月被美国发现。肯尼迪立即下令对古巴执行封锁,并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对此,苏联最初的反应十分强硬。在肯尼迪不惜打核大战的威胁下,赫鲁晓夫还是下令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部队,美国则保证不会入侵古巴。古巴导弹危机结束,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4)越南战争:20世纪50年代,美国取代法国对越南南方进行殖民统治。为了阻挠越南统一,长期占领南方,1961年,美国发动了“特种战争”,即由美国出钱、出枪、出顾问,装备、训练、指挥南越军队,让越南人打越南人。1965年,美国开始派遣大量军队进入南越,把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从1969年起,美国在南越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在越南军民的积极反击下,美国被迫在1973年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撤出越南。1975年,西贡解放,越南战争结束。越南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3.结果:(1)美苏双方由于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21教育网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1)经济上:西欧国家百废待兴,它们纷纷实行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社会经济。如密切同美国的联系,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2)政治上:随着西欧各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加,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的联合将有助于其稳定与发展。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背景:战后的西欧力量削弱,国防地位下降。尽管50年代至70年代经济恢复并持续发展,但受到两极格局的制约,不得不与美国结盟,借以抗衡苏联。为重振西欧的世界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西欧的联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
(2)过程: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又称欧洲煤钢联营),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50年代中期,欧洲联合迈出了新的一步,六国决定将欧洲联合事业进一步扩大到更广泛的经济领域。1957年3月,西欧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又称欧洲原子能联营),1958年该条约生效。1965年1月,西欧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这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
(3)作用:欧共体的建立,扩大了地域和人口数量,给它带来了内部商品劳务和资本市场的扩展,加强了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竞争力的新优势,从而对促进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力量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日益重要作用。【来源:21cnj*y.co*m】
3.欧共体政治联合的加强: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根本立足点是实现欧洲联合,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来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为增加欧共体的影响,西欧国家决心加强合作,1973年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1975年,共同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进入80年代后,共同体的政治联合有了进一步加强。1983年6月,共同体首脑会议通过《关于欧洲联盟的庄严宣言》,表示将加强外交政策合作,在外交政策上力争用一个声音说话,并要继续为建立一个“欧洲联盟”而努力。另外,欧洲的共同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如建立了法德联合部队等。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1)战后经济状况:战后日本的经济陷于瘫痪和濒临崩溃的边缘。
(2)政府的方针及战略: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把发展经济作为其立国的主要方针,并制定出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①、在国际事务中日本采取低调姿态,在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础,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②、二战后,美国不顾苏联等国的强烈反对,对日本进行独占。但由于冷战的加剧和中国形势的变化,美国转向扶持日本,从而使日本能在经济上争取最大限度的美援。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刺激了日本产业成长。③、战后,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④、日本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迅速缩小和拉平与国外技术的差距,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⑤、战后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并普及教育,加快培养人才。⑥、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⑦、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3)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的高速增长,给日本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到70年代初,日本已大体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工业部门的技术装备达到欧美国家先进水平;1987年度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2·1·c·n·j·y
2.日本经济的转型
(1)泡沫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在日元大幅升值的同时,地价与股价增长幅度之大远远超过利息率的增长幅度。投资收益、企业赢利、生产增长率等的增长,形成了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持续长期低迷,社会经济存在着许多问题。1994年,日本经济开始复苏。随着经济发展,日本的经济地位仍在进一步上升,其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0年代的8%上升到1990年的14%。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占世界第一位,它还是世界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21*cnjy*com
(2)经济的转型。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方针,即从以往的“加工贸易立国”战略逐步转向“科学技术立国”战略,促使其国民经济仍保持稳定的增长。
3.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由于日本、西欧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1、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从1840年起,中国一直是一个受到列强欺侮的半殖民地弱国,在国际舞台上没有什么地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枷锁,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实力。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此后,工农业生虽然遇到过一定的挫折,但依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1)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极大的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加快了进行的步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在现代化建设中,中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了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3、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中国是第三世界唯一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各专门机构开展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正确利用自己在联合国的影响,努力使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
(2)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也比过去增强了,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战略平衡,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发展中国家的呼声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对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机遇。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赢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美国家为维护自己的主权,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的地位,采取不与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
②、南斯拉夫、埃及、印度领导人铁托、尼赫鲁、纳赛尔的推动。
(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影响:6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4)特点:①、它的影响不断扩大,到90年代成员国已增加到113个,成为仅次于联合国的最大国际讲坛。②、矛头由最初指向新老殖民主义,到70年代转向反对霸权主义。③、斗争的领域从政治领域逐渐扩大和深入到经济领域,把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作为主要任务,特别是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1973年,第四次会议正式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2.不结盟运动的宗旨
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崛起的意义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从此,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又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它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www.21-cn-jy.com
4.今后的任务。
伴随着世界形势的新的急剧变化,不结盟运动在坚持运动的宗旨、团结广大中小国家的同时,正在寻求调整与改革,探索新的活动方式与途径。它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干涉,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的一个政治论坛,并将更加注意经济发展问题,以便在冷战后发挥新的作用。

三、走向多极化
(一)、别了,“雅尔塔”
1、东欧剧变
⑴、东欧剧变的发生和实质: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政治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共产党或工人党的领导人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势力大增,通过大选取得政权。在东欧各国,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实质是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www-2-1-cnjy-com
⑵、东欧剧变的方式: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接着,除罗马尼亚以外的东欧国家,都通过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发生了剧变。唯有罗马尼亚是通过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发生剧变的。政权更迭之后,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多民族的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在原来的领土上部分地区民族之间武装冲突日益激烈,其中波黑的情况最为复杂,内战时间最长,损失最惨重;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⑶、东欧剧变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历史上,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教条主义地袭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②、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酿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③、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2、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的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但其政治体制僵化,经济机制活力衰退,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社会矛盾重生。80年代初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拖垮了苏联的经济。为形势所迫,进行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历程:
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②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
①、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②、1990年,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苏共党内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③、在政治改革过程中,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严重。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接着,俄罗斯带头发表“主权宣言”,许多加盟共和国也发表“主权宣言”,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的法律高于全苏法律。全苏的法律只有在不违背本国法律或经本国最高苏维埃批准才具有合法性。
④、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东欧剧变、新政权争先恐后地向西方靠拢;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东欧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面崩溃。
(2) “八一九事件”
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民族矛盾激化和民族分离运动加剧,局势混乱。
直接原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了挽救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
过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该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这激起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就在该条约即将签署的时候,一些党和国家高级干部企图控制局势的八一九事件爆发了。1991年8月19日凌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因总统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欠佳,从即日起被停止履行总统职务。不久又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成立由亚纳耶夫等八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管国家全部权力。紧急状态委员会行动遭到了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等人抵制。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不承认苏联新领导人,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不久,各共和国领导人纷纷发表声明支持叶利钦,军队也开始分裂。21日晚上,戈尔巴乔夫声称他已“完全控制了局势”、为期三天的“八一九”事件结束。
影响:“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加剧了苏联的社会、经济、政治、民族危机,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内掀起了反共浪潮,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21·cn·jy·com
(3)“独联体”成立和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至此,苏联完全解体。
⑷ 苏联停止存在:
①“八一九”事件发生后不久,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执政七十多年的苏联共产党在组织上顷刻瓦解。
②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将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钦。
③当晚,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升起了作为俄罗斯国旗的白、蓝、红三色旗。
④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⑸ 解体的影响:导致了战后存在了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后崩溃,世界从此告别雅尔塔体制。
⑹ 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②直接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二)、鼎足之势话西方
1、苏联解体后的世界形势
(1)基本特点:
①、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随之结束。
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出处:21教育名师】
③、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根源于经济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2)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第一,综合国力世界第一。
 第二,对外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其核心思想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在全球推进民主化和西方价值观念,扩展由民主国家组织的自由世界大家庭。 
第三,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1)1998年底,美英未经安理会批准,突然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大规模航空兵和导弹打击。
(2)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号,撇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开始对南联盟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
(3)相继发动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2.欧洲一体化。
(1)原因: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终结后,欧共体成员国感到有必要加快一体化的进程。
(2)过程:
①、欧洲联盟成立。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首脑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达成协议,并于次年2月7日由各成员国外长和财政部长正式签署。条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得到成员国批准并生效,欧盟成立。
②、999年1月1日,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现金开始正式流通,成为欧盟15个成员国中12国的法定货币。
③、与此同时,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希望在一定时期内在区域安全问题上完全依赖美国和北约的状况。
(3)影响:使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在外交方面由过去主要扩大日本在世界上的经济影响,转向主要扩大日本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
第一,开展联合国外交。1991年10月,当选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在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上,日本正式表示要求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并在此后将这一目标作为日本外交的重要课题。
第二,注重日美关系。1996年4月17日,《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签署,表明战略同盟关系仍然是两国关系的核心。【版权所有:21教育】
第三,企图成为军事大国。(1)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到2000年底,日本已分别向柬埔寨、莫桑比克、中东的戈兰高地共23次派出2080人次的自卫队官兵执行任务。(2)日本的军费开支仅次于美国。(3)亚洲各国的担忧和疑虑。日本作为一个对侵略战争历史没有深刻认识的国家,如果重新走上军事扩张道路,必将对亚洲的安全与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
(1)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存在着分裂的危险,民族冲突的车臣地区战火不断;二是生产大幅度下降,商品奇缺、通货膨胀、经济危机严重。版权所有
(2)调整对外政策:为了达到改革的经济、政治目标,俄罗斯实行了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力图消除与西方的对抗,得到更多的西方援助。但西方国家承诺的援助没有完全兑现。幻想破灭后, “唯有自救”的呼声在俄罗斯日益强烈。1993年,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推行全方位外交,以确保大国地位。
2.俄罗斯的全方位外交。
(1)目的:是确保大国地位。
(2)措施:
①、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为牵制美国,加强与欧盟的关系,1994年6月,双方签署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1997年11月30日正式生效。
②、1998年3月26日,德、法、俄三国首脑在莫斯科首次会晤,使德俄、法俄“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欧俄互相借重,加大了与美国争夺欧洲主导权的力度,发挥在欧洲事务中大国作用。
③、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在车臣问题上,不顾西方国家的反对,采取强硬措施。
④、俄罗斯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尽力谋求在独联体内的主导地位,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促进经济一体化,推进军事合作,力图保持在独联体中的地位和影响,以遏制西方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扩张。
⑤、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在政治上,俄罗斯加强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合作与联系,确保俄罗斯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调整与日本的关系,利用日本牵制美国和中国;加强与印度等国的传统关系。
(3)普京的举措
有利条件:是军事文化大国,自然资源丰富,教育与科技基础雄厚,人口素质较高。
内容:大幅度改组政府,果断应对车臣问题,强化中央权力。
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局,使俄罗斯走出低谷。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仍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威胁的国家。
(四)、风云际会看东方
1.背景: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局势,广大发展中国家用团结的力量来对抗霸权主义,力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2.第三世界的斗争
(1)召开国际会议:①、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②、七十七国集团商会第六届大会。
(2)中国在人权问题上斗争的胜利。
(3)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正在形成世界经济的第四极。
3.中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一,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第二,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第三,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做出贡献。
4、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根源于经济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