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 2014-08-13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
A.梭伦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3.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 ②迁都洛阳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6.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7.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②与汉族通婚 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下列有关北魏民族融合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
B.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C.汉族学到了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D.鲜卑族原有的文化消失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9.(2011·沈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宗主,农民与堡主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报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税。
请回答: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的是什么制度?(4分)
该制度的推行有什么危害?(10分)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关系?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8分)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5分)
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7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6分)
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6分)
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
专题三单元检测答案
1--8 DBAAA BAD
9.答案: (1)宗主督护制。(4分)(2)剥削农民,隐报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10分)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6分)
10.答案: (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特点:不断南迁。
原因: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②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③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8分)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5分)
(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7分)
11.答案: (1)性质: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6分)
(2)内容:梭伦的“解负令”、商鞅废除井田制、孝文帝迁都和汉化政策。(6分)
(3)共同原因: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4分)
(4)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有坚强的后盾;采取正确的策略。(4分)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