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学案 > 高一
 

必修2一轮学案

上传时间: 2014-08-27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标要求:(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知识整合
古代农业生产体系: A、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水利事业的发展
                   D、耕作方式的进步
2、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始农业
  Δ 起  源: ①时间:最早距今一万年左右
②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③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④农作物:北方的粟和南方的水稻 
⑤畜养业:狗、猪、鸡和水牛 
⑥人们生活:经常迁徙
  Δ 商周时期:①生产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是重要工具
            ②耕作方法:石器锄耕
            ③农作物:粟、稻、黍、稷、麦、桑、麻(西周)
            ④水利工程: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⑤人们生活:土地利用率提高,开始走向定居。
(2)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① 耕作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发展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战国铁犁
  西    汉:a、耦犁(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b、播种工具耧车
  隋唐时期:江东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我国犁耕已相当完
善,一直被后世沿用。
  ② 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最先进)
西    汉:代田法(赵过)
  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耕耙技术
  ③ 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    汉:一年一熟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④ 农业灌溉的重视
Δ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秦国李冰)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Δ灌溉工具: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耕作方式的进步
①商周时期:大规模的简单协作(生产力低下)  
②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4)、评价:积极性: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②小农经济史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局限性: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愿意;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4、重点难点解析
(1)、理解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①从材质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②从制造工艺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制、铸造;
   ③从牵引动力看,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④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2)、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
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科学地讲,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之后。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使用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所以是自然经济。
② 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因为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③ 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由于它经营规模小,故叫小农经济。1956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
④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现在的小农经济土地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石百亩”。引起这些变化的更本原因是(   )             
A、公田变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 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及其稳定的特征          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            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
3 唐朝初年,江南的稻米已经大量运往洛阳等地,不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江南经济地位上升?????????????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C.大运河发挥了水路交通的作用??? D.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4 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            
5 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      (  )
A.自然条件??????? B.政府政策????????? C.居民口味?????? D.历史原因      
6 在下面的生产工具、技术中,不属于农田灌溉工具的是  (  )
A. 翻车?? B. 筒车?? C. 风力水车?? D. 水排                         
7《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C. 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D.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8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  )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9 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10、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下列关于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定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12、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的中国文明发祥于黄土地带。黄土之吸水犹如海绵,黄土的高孔隙型的强毛细管吸收力,能使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物质上升到顶层,为农作物所摄取。因此,黄土具有“自行肥效”的能力。然而,只有在有充分水分时,才能产生这种作用。
黄土与冲击土的天然肥效的优越性,如果没有水利灌溉系统,就不能发挥出来。但是一个地区一旦不受宠于统治者,就被忽视和放弃,直到遭到土壤肥效衰竭和生产力迅猛下降的命运。中国文化发祥地的西北地区,特别是陕西,在过去10个世纪里,经济上不断出现倒退现象,与当时的统治集团更加重视具有经济重心地位的长江流域的开发,从而忽视了陕西地区的灌溉事业有关。????? 
                                    ——引自《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条件上看,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最早起源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为什么汉唐时期关中地区是我国最发达和富饶地区之一?什么原因导致这一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下去?
 
 
 
(3)在今天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借鉴什么经验和教训?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
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知识整合: 
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
(2)、特点和地位
①特点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②地位
素称发达,在冶铁、制瓷、丝织等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保持领先。
(3)、代表行业
①冶铸技术
A、冶铜业: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B、冶铁业: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杜诗)
南北朝——灌钢法
              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②制瓷业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瓷都(宋)
   ③丝织业
      A、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B、商朝时已有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
      C、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D、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人;提花在内的丝织技术已相当成熟,能织
出绫、锦、罗、绢、纱等二十多个花色。
      E、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F、宋朝的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G、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超过前代,特别是缎;南方
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南京成为丝织业中心。
2、民间手工业
(1)、经营方式和生产目的
        ①家庭手工业: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②民间手工业:
          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①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
          ②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③隋唐得到恢复和发展。
          ④两宋以后曲折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日用品,主要来自民营手工业。
          ⑤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改变丝、麻、棉的比例。
          ⑥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
位。(花楼机)
          ⑦明朝中后期,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⑧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很早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①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欧,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而商路称为“丝绸之路”。
          ②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非。
          ③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
          ④明代,为适应客户需要,烧制带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⑤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⑥在中国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4、重点难点解析
      (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④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
          ⑤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
          ⑥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及缓慢发展
          Δ 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
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
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一批大中城市的兴起,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以及明中
期以前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④充足的货币。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 
Δ 历史地位
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知道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长成独
立的经济力量;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反映。
Δ 缓慢发展的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根本原因是日益腐朽封建制度的阻碍。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 古代罗马贵族以身穿丝绸服装为时尚,这一现象最早出现的时代可能在 (  )           
A.春秋???????????? B.秦朝???????????? C.汉代???????????? D.唐代
2 下列各项,最能代表东汉冶铁技术进步的是:(  )   
A、煤成为冶铁燃料?????????? B、水力鼓风冶铁
C、低温炼钢的技术?????????? D、发明灌钢法
3 著名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蝉衣,其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
米,重量仅49克。从纺织技术方面判断,它可能出自:(  )
A.私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以上都有可能
4 今天的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记录。其中不包括   (  )   
A. “安阳殷墟”??? B. “唐三彩”??? C. “龙门二十品”??? D. “秘色瓷”
5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何者有关?(  )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兴起,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C.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迁,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6 中国古代丝织业一直很发达,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下列选项中,反映明代丝织业状态的是(  )   
A.使用新式“沙稠机”???????????? B.开始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C.开始培育八辈之蚕?????????????? D.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开始西传
7、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
8、某地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的随葬品有丝织品、青铜鼎、唐三彩、碳化的玉米等。依据上述出土文物,可以推断出这座古墓的朝代应是    (  )    
A、商周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9、徐光启《农政全书》载有:“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说明当时???(  )????
A.粮食作物比重下降???? B.出现了棉花的区域化经营
C.农产品完全商品化???? D.棉纺织业是税收主要来源
 10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②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③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很好地服务和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④私营手工业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 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清朝闭关锁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
 12 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进度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的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力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⑵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回答,材料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从流通领域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⑶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变化?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推测一下景德镇的制瓷业在近代社会会出现什么变化?(推测要符合当时的历史现状,至少答出三种可能性)
 
 
 
 
 
⑸为了印证你的推测,你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资料?(至少答出两种)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难点: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知识整合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出现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大商人。
(3)、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①比较艰难(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水平不高);②得到发展(原因:秦统一后的措施;秦汉稳定统一的局面:两汉的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4)、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原因: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②隋朝大运河的开通;③唐朝出现柜坊和飞钱。)
(5)、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A、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表现:①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来源。②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A、发展: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
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乾隆时晋商的票号)。出现了地域性商人
群体,如:徽商、晋商。
    B、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含义
    市:货物交换的地方,即市场。
    城:以防守为基本功能。
    城市:是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的地区。二者不可缺一。
 (2)、市的变迁
   Δ 宋以前:①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
易;②与民居严格分开;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
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Δ 宋:①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②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早市、夜市昼夜相接;③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④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
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⑤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古代大都市的发展
   Δ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即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Δ 扬州、成都
    特点:商业中心
    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状况
①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③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世界第一大港),并在南方设市舶司和市舶法则。
⑤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原因:海禁、闭关锁国
表现: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特许“十三行”对外贸易。
(2)、政府对商业的政策
    ① 官府控制;
② 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③ 目的不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4、重点难点解析
(1)、中国古代城市以北宋为界,此前的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此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2)、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①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放开明的政策;
 ③中外交往,民族交往;
④交通发达,统一通用的货币等;
⑤人民的辛勤劳动。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②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曲折
         ③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④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⑤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⑥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中叶(15世纪中叶)以后,广东商人十分活跃,人数大增,形成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广东商帮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有  ( ??) 
①广东是海洋大省,河网密布,交通便利? ②明清时期,广东的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 ③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宣布只留粤海关对外通商? ④明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2、假如你是元朝的一位大商人,你常用哪种货币在大都(北京)做生意    ( ??)
A.贝壳???? B.铜钱???? C.纸币???? D.白银
3、(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棟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商品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 B.定期的集市开始在乡村出现
C.商品来自远距离的长途販卖? D.交易的商品以服务农耕为主
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有助于提高他的社会地位?????????? D.“海禁”政策影响了他的茶叶出口
5、中国古代货币史研究者认为:唐初“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为以后历代铸币提供了范式。这一范式的含义是??? (??? )      
A.以铜为主要材料??? ?? B.不再标明重量
C.采用圆形方孔形状??? D.以皇帝年号命名
6、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宋代都市生活。如果你能时光倒流回到宋代汴京城,你最有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     
A.汴京晚上实行宵禁??? B.妇女夜间骑马逛夜市
C.在夜市里吃到烤番薯?? D.街市两边商铺林立,夜间灯火明亮
7、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9、端木生涯”“端木遗风”赞扬了被称为儒商鼻祖的历史人物。他就是( ??)   
A.乔致庸????????? B.子贡???????????? C.吕不韦?????????? D.范蠡
 10、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如,子时为23时至1时。唐朝前期保留有“日中为市”的古风,日中就是午时。由此推断唐朝长安东西市开市的时间为    ( ??)     
A.7-9 时??? B.9-11时??? C. 11-13 时 ?? D. 13-15 时
 11、1743年旅居山东聊城的山西和陕西客商集资兴建了山陕会馆,作为祭神灵(关公)、联桑梓(故乡)的重要场所。由此可见( ??)    
①山陕商人逐渐成为一股政治力量 ②晋商注重乡谊联络
③晋商崇尚诚信和忠义?????????? ④晋商汇兑、存款放款场所奢华
A.②③? ???????? B.①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12、阅读下列材料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到了近现代,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已不仅是一张线形图或平面图,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立体的社会,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创造基地。给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简要说明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2)“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动力在于近代工商业的成长。城市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工业文明的注入。”结合史实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指出城市发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原因。
 
 
 
 
 
 
(4)请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
      “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知识整合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
Δ 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国王所有;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
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③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集体耕种,受剥削和奴役;④由于耕地成方块状,形同井字,称“井田”。
Δ 瓦解
A、原因:①根据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私田出现。
②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③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B、过程: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
相续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Δ形式:
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②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Δ弊端:土地兼并
     ①原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危害:社会两极分化,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③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Δ抑制兼并:
     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增加政府收入。
②措施:A、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
B、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③结果:鼓励农民垦荒,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重农抑商
(1)原因:根本原因:①重农抑商事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直接原因: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含义: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税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民营商业的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评价:
①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了
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
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环境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中
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海禁:禁止民间贸易,只准官方贸易。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清朝继续。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2)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落后封闭的封建自然经济。
 直接原因: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②清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对外通商。
(3)表现:明太祖——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闭关。
(4)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入侵,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4、重点难点解析
 (1) 均田制
Δ 含义: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与少地的农民。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
并服兵役和徭役。
Δ 意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不能阻止土地兼并。
Δ 均田制与土地兼并的关系
A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所以北魏到唐朝实行均田制。
B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兼并的作用,但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随
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就无法推行。
C总之,土地兼并是推行均田制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均田制是为解决土
地兼并问题而实行,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 我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A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B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C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
小农土地私有制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清政府1759年颁布的条例规定:夷商(西洋商人)在贸易期间,必须住在商馆之内,不准携带武器,不准雇用中国仆妇。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A.准备断绝中西贸易往来?????? B.高度关注西洋商人的安全
C.对西洋商人有防范心理?????? D.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2、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车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才,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溅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茅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4、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羔。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
5、秦朝时期,重视关中地区而压迫剥削关东地区;汉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定都洛阳,于是,“南阳帝乡”和“河南帝城”受到优待。材料体现了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特征是   
 A.重农抑商??????? B.区域经济管理??  C.土地兼并严重????? ?? D.不均衡增长
6、明朝时一条鞭法和清朝时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 (??? )
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 B.自然经济趋于瓦解?? 
C.农业手工业发展?? ???????? D.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7、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人口和土地等项目的基础上,这表明     
A.我国是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的大国????? B.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我国历代政权都重视农业的发展????? D.封建地主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8、.“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9、永?乐至宣德年间,海禁略有松动,造船业与海外贸易开始复苏,但即使是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民间的海禁也并未完全取消。似乎航海只是朝廷的特权,一种上规格的、可以向世界炫耀的特权。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海禁不是一刀切,对民对官有区别?? ②海禁松动就会有利于商业发展
③值得炫耀的航海与海禁政策相抵触?? ④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明朝还在闭关自守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0、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 
①基本特点以丁计税??????????????????? ②实行实物地税和劳役相结合
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④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④正确?????????????????? ??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11、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     
不读儒学,文化浅薄??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 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
? D.行为有违 “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12  明清对外贸易
材料一 ?假使世界上有一种一本万利的交易,那就莫过于向中国进贡了。这并不是中国呆如木瓜,而是一种荣誉心和类似父母或长兄、长姊,那种天下共主责任感的综合反应,即永不愿使依靠中国的友邦失望。???? ???????????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 ?????????????????????                ——屈大均《广东新语》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一本万利的交易”?其思想和经济根源是什么?
 
 
 
2)除材料一涉及内容外,明清时期还实行什么对外政策?同时期的西方实行了什么对外经济政策?
 
 
 
3)材料三中清初为什么要继续实行“飘洋私船照旧严禁”的政策?结合史实说明清朝的此项政策的变化。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命题趋势及预测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以选择题为主,未来在2012年的高考将会保持稳定,仍会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可能增加非选择题的考查,而且本单元的各部分均有可能命题,但复习时应注意古代农业与商业,
在2012您高考中可能会加大命题力度。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要求(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
                 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 
                 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考纲要求 (1) 新航路的开辟
            (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 工业革命
第5课开辟新航路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知识整合: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5-16世纪)
1、条件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社会根源:西欧人对黄金的渴求;《马克波罗行纪》的刺激。
(3)宗教推动: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传统商路不畅。
(5)技术条件: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
(6)人文主义的激励:人文主义鼓励冒险、追求、创新。
(7)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
向西航行:
(1)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了非洲南段的好望角。
(2)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向东航行:
(1)1492年,哥伦布越过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了“新大陆”。
(2)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
(1)对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世界: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德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3)对亚非拉地区: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黑奴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量白银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4、重点难点解析
(1)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非洲的象牙、黄金;美洲的烟草、玉米带回欧洲,并把欧洲的工艺品销往各地。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开始交融汇合,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2)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 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有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3)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的内容之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夺,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美洲的白银首先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流向欧洲其他地区。由于白银供给数量的增加,西欧货币充足,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投机活跃。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却大发横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这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与下列哪位航海家有关?(  )
A.哥伦布?????? B.迪亚士??????? ?C.达·伽马???? ??D.麦哲伦
2、哥伦布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作为开拓者,他“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在他身上,既有新时代的光辉,又有旧时代的烙印”。其中对“有新时代的光辉”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 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融? B. 体现了敢于冒险的精神(  )
C. 体现了社会转型的要求? D. 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3、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罗马教廷建立了“东方事务部”“传教问题部”等海外传教机构;信贷机构,殖民贸易公司,交易所等商业金融机构纷纷建立。对以上现象出现的背景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         
A.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影响     B.宗教改革引发的连锁反应
C.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D.殖民扩张的方式有所变化
4、某学者认为“即使葡萄牙的历史传统为其扩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因素,葡萄牙仍然不能调动足够的资源和人力去进行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远征,更不可能使这次远征在相对有序的情况下进行”。该学者所说的“这个因素”是指(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地理位置的优越
C.中央集权的确立?????? D.航海技术的发达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6、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
7、新航路开辟被看成世界全球化的萌芽,当时正值中国明朝时期,这种全球化进程的开始对当时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B.西方国家开始从中国大量掠夺白银
C.中国的闭关政策遭到严重破坏     D.西方殖民者开始骚扰我国东南沿海
8、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m)设为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n)设为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1000,那么,下列关于m、n的四组数据,可能正确的是?(  )??????????? 
A.m为700,n为300?? B.m为600,n为400     C.m为500,n为500?? D.m为800,n为200
9、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以下是关于“商业革命”表现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欧洲出现了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新经济模式          ②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③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发展           ④欧洲贸易中心由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地中海地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新航路的开辟对后世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促进的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增长
B.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开始疯狂的海外殖民掠夺
C.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D.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11、有西方史学家建议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该建议旨在强调(??? )   
A.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B.资本主义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居于中心的地位  D.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12、阅读材料:
材料一: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二:(西班牙所属)美洲年均金银出口额,1500-1545年为300万皮亚斯特(计量单位), 1600-1700年为1600万皮亚斯特……300年间增长了11倍。整个殖民地时期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了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                     ——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
材料三:自美洲发现以来,一直到现今,其银矿出产物的市场,都在逐渐扩大。第一,欧洲市场已逐渐扩大。……新大陆的白银看来就是以这种方式成为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相隔遥远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白银的买卖为媒介。         ——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变化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潮流,明政府是如何应对的?(考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等方面作答)有何启示?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
难点:殖民扩张的影响
§知识整合:
荷兰、英国等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16-18世纪中期)
1、荷兰的殖民扩张
(1)条件: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频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有天然良港)
②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
③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
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⑤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独立(1581)。
(2)兴起的表现
①欧洲最富庶的地区;海上贸易发达(16世界),为荷兰人带来丰厚的利润
②第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17世纪)
③“海上马车夫”(17世纪):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
(3)殖民扩张
机构: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德贸易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表现:亚洲—①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
②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
③侵入雅加达等地,建立东方殖民总部;
④占领中国台湾(1624-1662)。
          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
          美洲—建立新阿姆斯特丹殖民地。
(4)结果:荷兰成为17世纪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
地理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世界贸易中心。
制度保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物质基础: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
武力保障: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争夺海上霸权。
(2)殖民扩张与争夺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据点。
③三次英荷殖民战争
   起因: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
④18世纪中期,英法殖民战争。结果英从法国手中获得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扩大了殖民势力。
(3)结果
18世纪中期,“日不落帝国”形成,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世界市场的拓展
(1)早期的殖民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
(2)殖民扩张手段:
①抢劫和掠夺财富
②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
③贩卖黑人奴隶
(3)影响
①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③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4、重点难点解析
(1)英国战胜荷兰说明: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
     英国战胜法国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胜过落后的封建制度;
     根本原因: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
(2)世界市场
    含义: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
    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下图反映的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的国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B.第①②段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掠夺财富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荷兰
D.第④段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1603年,以为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3、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对帝国的扩张也有批评的声音。19世纪的政治家索尔斯里伯爵在1861年抱怨,英国每年支出150万英镑保卫殖民地,“仅仅滋养了一大堆军事驻地和一种日不落帝国的自满情绪。”大英殖民帝国的发家史实际上是走过了一条血与火的路程,竖着三个路标。这三个路标包括:①海盗起步? ② 战争开路? ③正当的商业贸易 ④工业革命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 1651年,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签发《航海条例》声称:……自该年12月1日起,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人口的船舶……亦应一律没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共和是虚专制是实?????? ? B.是一种典型的“海盗式”贸易政策
 C.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 D.是“重商主义”政策的发展变异
6、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的黑奴贸易兴盛的原因包括:?????????????????? (??? )
①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②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 ④奴隶贸易中巨额利润的刺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荷兰在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B.先进制度对落后制度的胜利
C.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D.“海上马车夫”的造船技术优势
8、在16世纪,英国著名海盗德雷克,不仅被英国人称为”民族英雄”,英王伊丽莎白甚至亲临其舰船,为其授予骑士称号。对于英国女王这一行为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海盗的劫掠行为符合以女王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B.英国王室能够从海盗劫掠中获取大量的黄金         C.英国利用海盗增强自身国防力量
D.英国利用海盗限制西班牙,推动本国海外贸易  
9、17世纪以来,荷兰与英国相继崛起。两国崛起的相似因素是
A.都是岛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B.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C.都是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D.通过垄断性贸易公司殖民扩张
 10、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11、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的,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 )
A.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B.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D.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海权的历史乃是关于国家之间的竞争、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早在这些千真万确的原则昭然于天下之前,就已被洞察秋毫------因此海上力量的历史,蕴含着一个濒临于海洋或者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依据。?????  —— 马汉《海权论》
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三?? 世界的不平衡:富国和穷国——1970年(表中数字表示世界总数的百分比)
?
人口
国民总产值
粮食
识字的人

发达国家(新西兰、日本、西欧
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
18.0
45.0
35.0
96.0

东欧和苏联
11.5
30.0
23.0
90.0

拉丁美洲
6.5
8.0
6.5
67.0

非洲
8.5
3.5
2.5
19.0

近东
3.5
7.5
14.0
36.0

远东(不包括中国)
31.0
3.5
13.0
40.0

中国
22.0
2.5
?
50.0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先后控制世界海洋的国家有哪些?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
 
 
 
 
(2)19世纪中期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该时期英、法等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穷国”落后于“富国”的原因。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7课  第一次工革命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识整合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工业革命的含义
    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主要以机器取代人力,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前提和条件
前提:1688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
    条件: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资本——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
          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市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
进程
①开始——标志: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问世。
②新阶段——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A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B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提芬孙——蒸汽机车。
③完成(英国)——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④拓展——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等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影响
(1)生产工具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指从手工工具到珍妮机再到蒸汽机)
——提高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生产手段、方式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指工场到工厂)
①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工厂制度出现,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②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工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③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
④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A新的阶级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B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实力增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
产阶级的统治。
⑤社会意识的变化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自由主义理念(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得到传播,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3)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
条件:A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联系更为便捷。
      B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影响: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益的同时,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4)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4、重点难点解析
(1)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2)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经历了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三种阶段。手工工场是最早以雇佣的方式进行手工生产,是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工厂是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生产;垄断组织则是以科技为先导,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3)从特殊性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从普遍性来看,则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结束于19世纪中后期。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德意志企业家在机械制造业等部门废除了工头制,推行“工程师管理制度”,不再任用非技术专业人员担任经理职务,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这应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科学的发展???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政府的全面干预???D.国家统一的实现
2、据记载,1771年,当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扬参观韦氏陶厂和斯塔福德郡其他陶厂时,他注意到“其中一些最优秀的产品被销往法国”,大量的奶油色的陶器销往爱尔兰、德国、荷兰、俄国、西班牙和英国在东印度的殖民地,并且“有大量产品被销往美洲”。到1783年,韦奇伍德的日用品和装饰品的出口率已占总销量的80% 。该材料表明韦奇伍德瓷产品的销售具有的特点是  (??? )     
A.注重顾客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 B.注重开发世界市场,以外销为主
C.销售的地区广,客户多样???????????????? D.注意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设计产品 
  3、1899年,德国外长在议会中的演说:”我们不能容忍外国,任何国外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下列关于这时的世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德国加入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 B.列强直接向殖民地输出资本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1825年,英国解除机器出口的禁令。此举对当时世界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  
A 有利于扩大英国的对外贸易          B 促使了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的进一步扩展
C 使得英国很快被其它国家赶上并超过  D 促进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5、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资源因素???? B.市场因素??? C.理论因素?? D.劳动力因素
6、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 )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7、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8、下表选自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一书。阅读下列数据信息,它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820~187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和贸易的比重(%)  (???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丧失了贸易中心地位?????????????????? D.英国主导了两次工业革命
9、“凡是完成了这种进程(产业革命)的地方,资产阶级便夺取了政治权力,并挤掉了以前的统治阶级——贵族、行会师傅和代表他们的君主专制。”这句话主要说明:(??? )
A.产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B.经济的发展最终决定了社会政治的变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代替了封建君主专制      D.资产阶级代替封建地主阶级是历史的必然
 10、英国的产业革命虽然表现为生产方式的变革,但它的爆发却首先取决于市场革命的成功。而产业革命带来的军事技术优势不仅使新经济体系能战胜旧的体系生存下来,而且使之成为全球各国争相模仿的对象。”这不能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 )
A、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的急剧扩大??????? B、诱发的因素是海外市场的急剧扩大
C、与英国海外军事扩张有密切的关系??????? D、对世界文明进程、近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11、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作者认为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产品的相对过剩?????????????? B.工人运动的兴起
C.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 D.经济结构不合理
 12  .阅读《工业文明孕育期社会变革示意图》,完成各项要求:

(1)根据图中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的要素分类,在带△的方框内填写适当的历史事件。
(2)在图中找到与启蒙运动相关的四个箭头,对箭头的含义做出合适的解释。示例:箭头①:启蒙思想产生于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启蒙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之一。
箭头②:
箭头③:
箭头④:
(3)如果要表示人类正式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应该在本示意图的右面添加一项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
§知识整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条件
政治前提: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
定下来。
  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理论基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这些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接运用于工业生产(电磁理论)。
  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资本:大量积累的财富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2、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A.1866年德国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B.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问世;
C.爱迪生发明了一系列的家用电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A.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
B.柴油内燃机研制成功;
C.新的交通工具诞生(汽车和飞机);
D.石油的大量开采及石油化学工业产生。
化学工业的建立:无烟炸药、人造纤维
传统工业的进步:钢铁、纺织、造船等工业发展—“钢铁时代”。
新兴的工业部门产生: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诞生。
3、影响
①生产力领域:促进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结果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③生产关系领域:垄断组织的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原因:A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也日益加强。B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含义:指的是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摄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出现,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
    评价:A.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它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B.政治上,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摄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
C.对外关系,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深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形成条件:A.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发展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B.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C.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实力范围,资本主义列强
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重点难点解析
(1)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②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③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④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2)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和掠夺
进一步拓展  18世界中期   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掠夺、商品输出等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瓜分世界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①促进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亚非拉国家经济上饱受列强的剥削和掠夺,是这类国家经济畸形、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沉重的总根源。
③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④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正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下列对以蒸汽机和电力为代表的两次工业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铁路时代”
C.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互联网等通讯方式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2、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而且至今仍在惠及我们。以下在历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中,历经百年以上且至今仍为我们广泛运用的有(??? )
①蒸汽机??? ②电话??? ③汽车??? ④电视机??? ⑤电灯??? ⑥电子计算机         
A.④②③④⑤??? ??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 ?? D.②③⑤⑥
3、图是一幅创作于1903年的漫画,其主旨是(??? )    

A.批评洛克菲勒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
B.讽刺洛克菲勒给予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来自于巨额利润
C.嘲笑芝加哥大学依傍寡头,接受洛克菲勒的蝇头小利
D.抨击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用助学美化自己
4 《西方社会史》中说:“19世纪晚期,整个欧洲有一次‘残酷体育’的大衰落,例如斗牛和斗鸡,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体育的比赛,其中赛跑和足球是最受欢迎的”。这段描述说明?  (??? )             ????????????????? ?????????????????????????????????????
A.现代奥运会是19世纪晚期出现的???????? B.传统体育运动随工业革命而衰落
C.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现代体育兴起??????? D.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文明的进步
5、人类历史上有两个重要而关键的事件:首先是农业革命,它让人类从狩猎时代过渡到耕种时代,并且定居下来建造家庭、学校,发展了文明;其次是工业革命,它使成千上万的人离开家庭和农场,进入城市和工厂。其中第二场革命的最深刻影响是(??? )    
A、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B、解放了妇女,欧洲家庭职能发生重要变化
C、削弱了宗教的权威,个人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D、以时间和金钱为标志的文化逐渐发展,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6、1898年英国首相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牵涉到遍布全球的市场和领土问题”。这种全球扩张的强大动力是(??? )
A.资本输出加强垄断????? ???????????B.自由竞争商品输出
C.推销机器抢夺资源?????? ??????????D.拓展领土张扬国威
7、.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2/3左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 B.小麦、棉花产量的提高
C.工业革命带来运输业发达 ????????? D.受英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8、下图中的A、B、C、D四条曲线代表的四个国家分别是(??? )

A.中国、英国、美国、德国?? B.英国、中国、德国、美国
C.中国、美国、英国、德国?? D.英国、德国、美国、中国
9、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刚坐了44年时,一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这个“小国”是(??? )     
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中心是(??? )         
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美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图反映的是美国1899年与1937年的工业生产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C.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D.拥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很少???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可概括为追求效率和讲究公平。前者表现为效率优先,为追究效率可以牺牲公平;后者则主张公平优先,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材料二: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 5世纪,在1 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 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材料三:在“后美国时代”图景中,一大批国家正在发展壮大,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政治经济力量正在整合,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极世界正在显现。
请回答:
(1)试举两例说明工业革命前英国资产阶级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而牺牲公平发展生产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者主张公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
 
 
 
 
(3)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
 
 
 
 
 
(4)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的判断。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命题趋势及预测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多高,且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相对得选择题的分值较高,主要集中考查两次工业革命,未来在2012年的高考中本专题的考查将会保持稳定,仍均会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在2012年高考中本单元的分值有可能增大。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 
                 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
                 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
                 位和作用。
§考纲要求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知识整合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                            (二)表现:
  ① 鸦片战争后,洋           导致            ① 使中国家庭“纺” 
纱首先涌入中国        ————→            与“织”、“织”与
东南沿海市场。                             “耕”分离
 
② 列强大量收购中                           ② 列强操纵市场,使中
国的农副土特          ————→            国服从于国际市场的
产品                                        需要,日趋商品化
                                (三)↓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1)含义:洋务派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6)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7)历程
  Δ前期(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三局一所”: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Δ后期(19世纪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三局一厂”:
        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Δ其他:筹建海防(19世纪70—80年代):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
        创建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8)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9)失败的原因:①只学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②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③顽固派的破坏;④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
 (10)评价①洋务派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维护清王朝
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②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④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条件
①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根本原因)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2)概况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官僚、地主、商人。
③地区:东南沿海。
④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影响
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4)特点①资本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平均;③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④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
4、重点难点解析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
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中国近代企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
用机器生产。洋务企业标志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外商企业。
(4)洋务企业的特征
Δ近代军事工业的三个特征(封建衙门式企业)。 ①是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②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水平(毛瑟枪)。③都是官办。
Δ民用工业的特点(带有近代企业的性质)①都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近代化企业。②形式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③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货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中国全境蔓延。若以1871年至1873年的进口值为100%,1891年至1893年即增加到206.6%。“洋布、洋线、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趋新、求异、逐洋成为时尚,洋货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当时洋货畅销的原因有??? (??? )
①外国资本主义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 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③中国落后的劳动生产力使中国产品无力与外国竞争     ④社会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2、天津机器局创设后,崇厚上奏折,“当经拣派委员,于六年四月开局……七年夏间,机器陆续运到,设法剥运,如式安设……所雇洋匠,自七年春间先后到局……均能认真做工。内地学徒亦皆用心学习,可期有成”。对奏折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委员”是外国人??????????? B. “六年”“七年”采用的是皇帝年号纪年法
C. “洋匠”指外国手工业者????? D. “内地学徒”是指中国早期资本家
3、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这说明(  )     
A.工业文明冲击了传统农业文明????? B.洋务运动主张改变纲常伦理
C.洋务运动提倡男女平等??????????? 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
4、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说:“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5、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扯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        
A.收回通商口岸? B. 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6、江南制造总局采用机器生产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因此,它的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的动力。江南制造总局的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根据材料指出江南制造总局的性质是(  )     
A.带有封建性质的资本主义企业 ???B.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带有近代性质的封建企业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7、1872年,清政府决定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下列相关议论不符合当时洋务派心态的是
A.好是好,就怕他们被洋人同化了    B.太好了,希望他们能成为一支政治变革的力量
C.好是好,就怕洋人不肯把火器的秘密告诉我们
D.太好了,盼望他们学成归来,就可以抵抗外国侵略了
8、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辜鸿铭说:“自咸同以来,经粤匪扰乱,(清廷)内虚外感,纷至迭乘,如一丛病之躯,儿难著手,当时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效……”。材料中的“时髦”指的是( ???)
A.巩固清朝的统治? B.倡导中西医结合   C.学习西方的技艺???? D.学习西方的政治
9、以下选项符合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是(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C.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 D.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
 10、1877年,轮船招商局购并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接着与实力强大的英国太古、怡和两家轮船公司展开竞争,迫使太古、怡和坐下来谈判,于1878年签订了三家同价运输合同。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 B.民族资本主义在斗争求发展
C.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11、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认为“富强在,则无外患矣”。从而清廷出现了一个主张改革的政治集团,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自救的洋务运动。以下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有??? (??? )   
A.是一场以民族意识为主导的军事运动、经济运动、思想运动
B.“师夷”、“自强”、“求富”浸透了上层社会强烈的民族情绪
C.运动中的洋务派打破了“天朝上国”、“天朝体制”的观念
D.其根本出发点是在外国侵略面前自我图强
 12、材料一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曾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 材料二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之历聘欧洲也,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应之曰:“首在得君。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李鸿章曰:“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女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李默然云。呜呼!吾观于此,而知李鸿章胸中块垒,牢骚郁抑,有非旁观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责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如何对“破屋”“东补西贴”的?李鸿章说这些话的意图是什么?
 
 
(2)梁启超和李鸿章政治不同路,为什么李鸿章死后梁启超会为李鸿章作传?对于梁启超“惜李鸿章之识”你如何理解?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知识整合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1)初步发展(19世纪末)
Δ原因:①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目的: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Δ表现:①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数额增大;
            ②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③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
            ④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束缚,十分艰难。
Δ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春天(一战期间:1912-1919)
    Δ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中华实业会、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
Δ表现:①厂矿企业增多;
②投资总额增加;
③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也有发展。
Δ结束: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曲折发展
     Δ国民政府前期较快发展(1927-1936)
     表现:工业部门增多(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国外(碱),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Δ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1937-1945)
     原因:①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③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Δ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945-1949)
     原因:①美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②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③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表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重点难点解析
(1)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不利因素: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障碍。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动荡不安。⑤不平等条约直接打击了民族工业。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三座大山。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①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③但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
 作用①经济上: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符合历史发展潮流。②政治上: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诞生准备了阶级条件。③文化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入,不断冲击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最终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
A.主人公出身低微?????? ?????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 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D 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2、阅读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 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落后的重要根源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扩大了资金来源
C.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D.外商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4、20世纪初期成立的重庆商务总会有一副楹联:“古人忠愤,异代略同,借热诚规划商情,要与前人分一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忘大家保全时局,莫叫美利让诸邦。”其中的 “美利”当指  
A.美国商人的利益?? B.中华民族的财富     C.朝廷榨取的税收?? D.外省赚取的利润
5、1904年(光绪三十年),美国排华暴行引发中国反美运动,据《时报》称,上海各织布厂原本“连年亏折”,而在光绪三十一年“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对这段史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①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外国经济侵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③抵制洋货运动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④清末新政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按5%征税。后经过新政府的谈判,这一税率提高至75%、20%、80%等14个等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该新政府是(  )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政府
7、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刻”。它  (  )     
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②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③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引起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8、据史料记载,我国从“1923年至1936年十四年间,华商纱厂停工清理者有十三家,出售者有二十五家,破产归债权人接管者有十五家,出租改组者有三十三家。”导致上述时期民族工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近代民族企业的两面性?????????? D.国共两党的对峙与长期内战
9、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确定“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这有利于(  )
A.经济危机的缓和???????????????? B.美国在华经济势力的增长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10、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11、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深知于此时(1913年)出任主管全国农工商各业的农商总长责任重大,举步维艰,前途难卜,他自己表述出任农商总长时的心态说:“盖际此时艰,不敢不出,免尽国民一分子义务。然外观时事,内忖精力,此义务能尽到几分,能收几分之效,以报我国人期望之万一,则毫无把握。……所可以告国人者,惟矢此勤勤恳恳之心,与国务院诸君,交成职责而已。”?????? 
??????????????????????????????                      ? ———据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二: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五十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1915年)张謇最终虽然不无遗憾地离开了农商总长的职位,但他任职时的所作所为,为其在职时期,乃至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不可以其自谦之词:“内不过条例(即制定经济法规),外不过验场(各种试验场)”“日在官署画诺纸尾”,而低估张謇对中国经济早期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
????????????????????????????                           ———据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请回答:
?(1)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张謇为什么说出“此义务能尽到几分,能收几分之效,以报我国人期望之万一,则毫无把握”这样的话?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张謇出任农商总长(1913年—1915年)前后,民族经济取得了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对中国经济早期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命题趋势及预测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几率较高,且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相对非选择题的分值较高,主要集中考查两次工业革命,未来在2012年的高考中本专题的考查将会保持稳定,仍均会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在2012年高考中本单元的分值有可能增大。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 
                  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 
               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意义。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八字方针
 (2)难点: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知识整合
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②到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Δ工业化方面: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等先后建成投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Δ三大改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农业:农业生产合
                   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
               来
2 探索和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①中共八大 时间:1958年
         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
               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 
               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②八字方针(1961年)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1958,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主要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教训(启示):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要正确认识国情,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3)调整①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②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4 重点难点解析
 (1)新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
  ①1949——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②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③1966——1976年,“文革:时期;
  ④1976年后,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一五”计划为何集中在东北:①重工业基础较好;②资源丰富;③交通便利;④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⑤靠近苏联,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3)1956——1976年,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探索?出现了哪些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的什么?给了我们哪些教训?
   积极探索:①中共八大对我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②1960年冬提出的八字方针;③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④1975年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失误:①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③1967、1968年“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原因:①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②我国民主法制不健全,个人迷信、个人崇拜之风盛行;③党的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④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⑤领导人犯了错误。
   教训: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④坚持民主集中制。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 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A. 推行了土地改革            B. 组织了人民公社 
C. 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3.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A           B                         C             D
4.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 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
            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6.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7.下列四幅图片表明        (    )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使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新建成的鞍山无缝钢管厂生产的无缝钢管
   ①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③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从此  
   全面展开④“大跃进”运动使我国工业建设迅速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下图为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
   业)这种变化情况反映了    (    )

   ①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
   小,直到最后消失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④这种变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 
   立起来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中共八大规定了建设先进工业国的总任务,其依据不包括    (    )
   A.国内阶级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C.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D.“一五”计划已经超额完成
  10 (2008·深j91l模拟)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 经 
     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2008·淮安模拟)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
     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    )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w.w.w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08·扬州模拟)下图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其中造成1958~
   1960年粮食生产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D.严重的自然灾害
电视剧《大宅门》里有这样一个场景:1954年,百草厅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
   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
   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A. 完全为工人所有?????????? B. 排除了资本家管理
   C. 提高了生产效率?????????? D. 变资本家所有为公私共有
14.阅读下面图表:

图一  1958~1963年我国农业国民收入示意图

图二  1 956~l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示意图

图三  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示意图
请回答:
根据图一说明1958~1 963年我国农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原因。
 
 
 
 
根据图二、三说明1956~1961年、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原因。 
 
 
 
   
(3)从图一、二、三所显示的我国工农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2)难点: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知识整合
1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②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
思想路线:①确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政治路线:③作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确定──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组织路线:⑤拨乱反正──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等
 (3)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拔乱反正,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③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形成的;④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 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前提、内容、目标、根本目的、实质)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②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
③推广: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④配套改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改设村民委员会;⑤影
响: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原因:历史原因——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分配:过于平均。现实原因——直接: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③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作用: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极大解放了生产力。
(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处,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国内:改革遇到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①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②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基本框架确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议》;
  ④理论完善: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⑤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系基本建立;
  ⑥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进一步完善。
 
4 重点难点解析
 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⑴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正确认识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继承了八大的正确探索,同时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作出全新的决策,其新思想主要表现在    (    )
  A.科学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 
  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材料反
  映了    (    )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又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的措施是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发展乡镇企业
6.(2008·菏泽模拟)“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08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有超过10款的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北京现代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下线。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    )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 5.%,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 947万家,从业人员4 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 302亿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
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
8.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是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一个特大型企业,该企业建立了公司体制,发展了一大批子公司和参股公司,从单一的钢铁生产企业转变为以钢铁生产为主,金融、贸易、机械、运输、服务业等产业并举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该企业的这一重大发展变化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相关的是    (    )

宝钢雄伟的高炉群
  A.管理体制改革,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9.建国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B.土地改革的进行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0.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人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1.阅读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2)难点:对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知识整合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
  ①经济特区
  目的:吸收、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发展。
    概况: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④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形式灵活多样。
(3)特点: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5)深化——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2重点难点解析
(1)当今的主动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
   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基础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影响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2)全方位对外开放
   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原因:①为适应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要求。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是总结我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果。
   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对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①全方位是指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经济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②多层次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中国的新面貌》: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 
  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 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    
  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  ②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  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  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中国的新面貌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结合下图,分析我国“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财政收入两者之间的关系。下列正确的 
  选项是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财政收入状况

①每年GDP大于每年财政收入        ②GDP和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同            ③随着GDP的增长,财政收入也增长      ④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决定GDP的增长幅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
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
   A.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浦东对外开放具备的有利条件有    (    )
①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②独特的地理优势                      
 ③独特的交通优势                       ④独特的人才和产业优势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5.由右图“1996年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可知  (  )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了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D.浦东是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6.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出了陈锡添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章活灵活现的再现了邓小平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考察期间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此后几天,《羊城晚报》《文汇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予以摘登,转载,一个春天的故事由此传遍神州大地。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春”是指中国  
  A.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B.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D.迈开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7.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8 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                B.海南建省 
  C.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新”在
  A、开放领域扩大        B、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新阶段
  C、开放程度提高        D、由探索试验到区域推进阶段
 10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
   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
 11 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
   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 ① 、“北京奥运”、“炒股”、 ② 和“雄起”。 其中①和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
   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A.西部开发、振兴东北               B.入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               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12 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 
序号①②③的内容应该是

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潮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福州特区、汕头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13 阅读下列两图:

图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  图二对外开放示意图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图二反映了什么问题?由图所示经济特区有哪几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我国经济的增长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命题趋势及预测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较多,且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相对非选择题的分值较高,主要集中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未来在2012年的高考中本专题的考查将会保持稳定,仍均会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在2012年高考中会关注特区成立30周年、经济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
 (2)难点: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及启示
§知识整合
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衣、食、住、习俗
  Δ衣:①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③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
  Δ食:1)传统饮食——中餐:南方饮食:米饭、海鲜;北方饮食:面食、肉类;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2)变化——西餐: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的出现
  Δ住: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Δ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和婚丧礼俗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初期
改革开放后

食
简单     
丰富 “菜篮子工程”

衣
朴素
五彩缤纷,款式色彩多样

住
拥挤
追求舒适:1995“安居工程”

习俗
节约风尚兴盛
休闲娱乐多样

原因
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
②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③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4)影响我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①新中国处立后,人民当家作主;②改革开放的进行;③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从吃、穿、住等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运输
轮船运输: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垄断了中国的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铁路交通:①清末: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②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③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④民国:进展缓慢;⑤新中国: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公路交通: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筑路技术也传入;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汽车制造厂、公路网、公路大桥、城市环线、轨道交通等)
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Δ电报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Δ电话在中国
时间
成就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3)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3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业走向繁荣
  Δ 出现: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刊》《万国公报》;
           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Δ 发展:①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②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
         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
影视事业的发展
  Δ 电影
   诞生①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④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B、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1934年);C、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发展①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Δ 电视
   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Δ互联网的兴起和影响
   兴起: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影响:称为“第四媒介”,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4 重点难点解析
   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及启示
   原因:①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②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进步。这是推动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③国家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延续。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 ⑤受国际环境影响。特别是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社会受到很大冲击。    
   启示: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国际间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4.(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6题)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5.(2011年江苏高考7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
  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4题)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7(10年江苏高考)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 
  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8(10年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
  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上海文综)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   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10.(上海历史)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11.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
  
          A                 B                   C                    D
12.在反映晚清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当主人要暗示送客之意时就会“端茶送客”。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B、只限于官场范围的行为
    C、中国传统食俗的延续         D、是近代国门大开后的行为
1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B.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C.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D.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15.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受到全国广大电视观众的关注,一时间也出现了许多的流行语,如“粉丝”“PK”“玉米”等,影响流行语变化的因素有
①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     ②外来语言的影响     
③社会风气     ④港台语言和各地方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曾朴的《孽海花》描写一位叫做米筱亭的新进士,原是监生出身,因为娶了前科状元的女儿,颇有惧内之名。一次不知怎样又得罪了太太,招来一顿臭骂:“我是红顶子堆里养出来的,仙鹤锦鸡怀里抱大的,这会儿,背上给你驼上一只短尾巴的小鸟儿,看了就触眼睛。算我晦气,嫁了个不济的阌茸货。”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
        A.外国人把花翎看成服饰上一种可笑的累赘  B.清代的官服在官场中划分出严格的等级
C.清廷小官在家穿着考究甚至可以对太太发号施令
    D.米筱亭之妻抱怨丈夫不着中西合壁的中山装
18.《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19.“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出
①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②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不得人心
③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④某些西方人性思想观念开始被人们接受
A.①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21.《登华随笔》中记载我国某民族婚俗如下:男家宗族亲友及新婿,共往女家问名。由年长者致辞,谓:“董家男某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这表明(    )
①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国婚俗发生质变 ②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
③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已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④民间请求缔结婚姻有严格的礼节和礼仪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22 “现代中国的摩登姑娘、太太们......从头发丝尖儿起,至高跟皮鞋底的最末一英寸止……全都装饰着舶来的服饰用品。连日常的食物......也积极地洋化起来,以期脱胎换骨,由黄皮肤黑眼珠渐渐地变成优生的雅利安或是斯拉夫的新种。”此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A.服饰、饮食的西化     B.洋货在中国的畅销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3、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  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晚清政府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妻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此理解正确的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体现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③说明当时文明开化之风盛行        ④新旧思想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5.(福建省福安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备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   中山装与西装
    
图三  “文革”时期的衣着                       图四   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6分)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
         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8分)
 
 
 
 
 
26,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命题趋势及预测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较少,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未来在2012年的高考中本专题的考 
  查将会保持稳定,仍将以选择题为主。在2012年高考中会关注铁路交通的热点问题热点问题。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19课)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
                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纲要求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心变化
§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
 (2)难点: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及启示
§知识整合
1 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化。具体原因: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虽然繁荣,但财富集中于少数人和企业的现象十分严重,贫富的差距不断扩大。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分期付款购买方式的盛行加速了危机的到来。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随之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特点:①波及范围特别广: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②持续时间特别长。③破坏力特别强:在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高达三千万以上。
(4)影响:①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国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运动不断发生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②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税,同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2 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
背景:①危机爆发后,以胡佛为首的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②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击败胡佛,并于是933年就凭美国总统。
(2)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通过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农业政策: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
控制市场价格。
  ③复兴工业: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兴办许多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对缓解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施效果:新政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实质分析: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
(5)历史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这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⑴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Δ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危机的教训,普遍
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务干预的政策。
  Δ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国这干预的另一种重要方式。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有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⑵ 福利国家的发展:
  ①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②概况: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20世纪80年代后,美、英、法等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
③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是资本主义主动寻主自我调节和调整结果。
 ⑶ 第三产业的发展
  ①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
的多样化 ② 第三产业的作用:可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  
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⑷ 新经济的出现:
①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②概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的美国,主要特征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并存,经济发展迅速。
4重点难点解析
  ⑴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特点,罗斯福推行新政成功的原因,及对“新”的理解:
实质及特点:罗斯福新政实质上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其特点是尽量避 
           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
           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成功原因:根本原因:罗斯福新政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原因:①美国以独
          立战争和民主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旧势力的消除比较彻底,这是
          罗期福新政能够成功的历史条件。②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这时新政能够成功的有利国际条件。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战后美国经济高
          速发展,这是新政能够成功的经济基础。④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和民主
          势力较强大是其成功的政治基础。⑤民众参政意识较强是其成功的思想基础。
“新”    ①新的理论:出现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②新的特点:尽量避
          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
          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③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
          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
          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的起点。
  ⑵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第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由资本主义过渡过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近使私人垄断资本家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第二,“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个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第四、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和对各部门的有效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2011年安徽省文综20)图7改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2.(2011年福建省文综22)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 
   时社会状况的是  

图6                   图7                  图8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2011年福建省文综24)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共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权地位。据此,对图9的推论正确的是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4.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5.(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D.美元逐渐升值
 6.(2011年浙江省文综23)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    
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       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      
C.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           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7.  1932年总统选举前后,富兰克林·罗斯福驱车巡视全国,失业民众的贫困惨状和悲愤绝望的目光令他极为震惊。他到迈阿密演说时,一个精神崩溃的失业者狂呼着“快要饿死的人太多了!”冲出人群,举枪对罗斯福开火。幸好有人推挡了一下,他才没被击中,却把身边的芝加哥市长打死了。选举前后的遭遇使罗斯福(??? )
①更坚定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决心 ②彻底抛弃民主党那种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的政策
③在民众的期盼和国会全力支持下,与智囊团紧急研究对策
④把通过尽快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作为上台后的首要任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8.(10年上海历史卷)27. 右图所示的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9..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

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10. 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这里的“变革”和“再生”主要是指(??? )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③“新经济”的出现?????? ④推行社会福利制策,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1. 下面是1983年美国家庭股票持有情况统计表

该表反映出美国社会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  )
A.对企业控制力下降? ?????????????????????????? B.贫富分化严重
C.劳资矛盾尖锐? ?????????????????????????????????? D.工人阶级日益贫困
 12. 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
    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到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A.罗斯福始终都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13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调节农业生产
C.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15.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16.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17.有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政治笭遭到重创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机。这里的“转机”主要指的是 (    )
A.从政治上着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B.从思想上着手,强化道德,培养优秀公民
C.从法律上着手,完善法制,稳定社会秩序      D.从经济上着手,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18.洛克菲勒家族在1964年持股比例为l3.5%,现在则以不到40亿美元的资本控制了3000多亿美元的资产。资料显示,目前股份公司的资本控股比例约为5%,被人称为“有效的控制”。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
    A.二战后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B.二战后“人民资本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C.二战后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趋势               D.二战后资产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19、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 “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是在 (    )
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D.纪念林肯做出的伟大贡献
 20.在1933—1943年之间国会通过的重大立法,几乎都不是国会创始的;罗斯福及联邦政府积极干预甚至控制立法,频繁使用否决权,几乎“扮演着议长的角色”。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①加强了美国总统的权力    ②打破了三权分立的传统
③削弱了美国国会的独立性 ④使美国集权化趋势有所加强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一部编年史如此描述1980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动:“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这可说是一种反革命,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但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文中所说“新的政治浪潮”指什么,其主要政策路线是什么?
A、新自由主义;新中间路线?????????? B、新社会主义;福利国家
C、新保守主义;自由市场???????????? D、新民主主义;人权政治
 22 为了渡过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对失业者、老人和残疾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社会保障法》发挥的重大作用包括   
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民生活的苦难和后顾之忧,起到稳定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②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避免国家政权的法西斯化
③被其后继者所沿袭和进一步完善.从而开创了福利资本主义的先河
④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 下图是美国某时期流行的漫画,一位绅士正向一位农民进行解释:艰难时期就如同那群鸟儿,要驱赶它们只需要竖立一个稻草人吓一吓就可以了。请问与此绅士观点一致的政策是 

A.固守自由放任  B.实行政府干预   C.走法西斯道路   D.发展混合经济
 2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即知识经济出现。下列有关知识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B.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和技术创新
C.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D.既促进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5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D.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26 折线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D

A. 1932年的工业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36.2亿美元 
B.此表证明了苏联这个时期重工业急速发展起来的史实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工业生产不断扩大
D.世界范围的大萧条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
 27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最大的买主。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工业化时期,苏联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缩短了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
D.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8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导致1932年经济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②《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1933年美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原因  ③1938年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罗斯福政府实行财政紧缩政策④真正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9 在60至70年代末,美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比例由40.1:54.6变为47.8:49.3,同期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联邦德国由30.1:65.7变为45:53。在一些现代化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雇佣人数1/2以上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以上变化主要体现了
A.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        B.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呈递增趋势
C.经济发展的动力发生变化    D.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30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当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西方引发了一股“马克思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有关理论。这一现象说明  
①资本主义制度即将走到尽头,社会主义制度呼之欲出 ②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较为深刻 ③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 ④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1 图是一幅关于西方福利制度的漫画,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福利制度的过度保护,导致激励效应降低  B.社会福利规模的扩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C.福利制度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D.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32 下图为反映罗斯福新政的一幅漫画,画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旁边站着一名护士。根据美国的政治体制和罗斯福新政的有关知识判断,漫画中的“护士”应是

A.国会       B.州政府     C.大法官     D.副总统
 33 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失业工人游行图。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应对  

A.国家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B.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C.减少财政赤字              D.使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34 美国经济危机期间,胡佛政府曾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政府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这说明胡佛政府  
A.积极推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
B.寄希望于企业的自由合作与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C.通过协调各部门企业活动,缓和社会矛盾
D.调节雇主与工人的矛盾,增加就业机会
 35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模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6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的新政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三者的相同点
①都是各国在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②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内容都注重改变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④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  人民出版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4分)
 
 
 
 
(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 “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4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 (3分)
 
 
 
 
 
 
(4)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2分)
 
 
 
 
   3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此重与2001年的数字相当。
                                  ——据刘玉安《福得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问题: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共不得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主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设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3)福得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讼证皆可)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命题趋势及预测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较多,且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相对非选择题的分值较高,主要集中考查罗斯福新政、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新经济的出现等相关内容,未来在2012年的高考
  中本专题的考查将会保持稳定,仍均会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
                 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
                 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 “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紧急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知识整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农民的利益)
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结果: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三次武装干涉,取得国内战争胜利。
(6)评价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②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④时间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频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频临崩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失策,需要求利的模式。
(2)概况
  时间: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目的:解决危机,稳定政权
(3)内容
   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开发的资源,政府
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
①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③在公有制得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
(6)评价
①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新经济
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③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④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① 国际形势: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②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③经济形势:虽然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仍相对落后,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
④思想环境:传统的小农经济占主导,专制主义根深蒂固,所以有强烈的扩张欲望;
⑤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专断独行。
(2)含义: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厉害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3)内容
 A: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B: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
(4)特点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5)评价:积极: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②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1937年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③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执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④高度集权,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
4、重点难点解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市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体制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商品市场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斯大林模式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③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哈默作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     
A.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 B.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
C.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D.苏联推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模式
2、“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一反思是针对某政策的弊病而言的。这一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3、1921年底,基辅郊区农民彼得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集市出售,结果是(  )   
A.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额??????? ???? B.粮食被没收
C.他只能售一部分??????????????? ????     D.行为合法,无人干预
4、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这段话主要表明了(?? )
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B、新经济政策实施遭到农民的反对
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强烈不满??????? D、农民对林模式下农民的困苦生活
5、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意识到了战士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6、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得到迅速推广。就市场角度而言,两者的积极意义在于(    
A.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C.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7、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的苏联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是因为新经济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这让许多革命者感到感到无法理解 
C.西方人士认为,俄国这一招是痛击他们的,因为新经济政策采用了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
D.新经济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让西方国家感到恐惧
  8、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9、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10、“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   
A.工业生产?????? ? B.农业生产???? ??? C.人民生活?? ????? D.环境保护
   11、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
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知识整合
1、 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
(1)背景
改革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日益暴露;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特别是对农业的影响;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2)内容
农业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
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结果:收效甚微。 
(4) 原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5)评价:①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②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
(1) 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问题,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2) 内容
①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发展,改进经营管理体制。
②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发展,改进经营管理体制。
③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 结果 ① 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② 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加。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4) 评价 ① 重工业发展较快,综合国力有所提高;② 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后来趋于保守,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1)背景 ① 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推行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社会动荡、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
①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② 减少指令性激化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③ 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和合作社得到发展;出现租赁、承包及与外资合作的企业。
(3)结果: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4)原因①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② 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4、重点难点解析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3)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①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②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僵化的经济体制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必须不断的进行改革。
③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④教条主义和学术领域的批判运动,窒息了创造精神。
⑤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
⑥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⑦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 B.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
C.国家对农业领域税收做了调整?? 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2、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土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毹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3、下表是1966—1985年苏联经济的增长率(%)

影响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工业化运动??? B.美苏争霸??????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 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5、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6、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2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说:“我们致力于在当前条件下恢复新制度的列宁主义面貌,清除它的积垢和变形,摆脱一切制约社会前进和妨碍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潜力的东西。”为此戈尔巴乔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B.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 D.优先发展重工业
7、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8、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对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D.注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9、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  )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萨哈罗夫认国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10、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  )   
  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②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③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11、“赫努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选自《赫努晓夫执政史》)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生产管理不善??C.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
 12、阅读下列材料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问题: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命题趋势及预测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较多, 近几年的高考中以选择题为主,未来在2012年的高考将会保持稳定,仍会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可能增加非选择题的考查,复习时应注意总结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本部分可与今年的一些热点问题联系命题,应引起关注,如苏联解体20周年、中国的经济建设、当今的国际经济危机等。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标要求(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
              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
              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考纲要求(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与任务,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宗旨,欧盟的成立和发展。
 (2)难点:经济全球化、区域集体化和多极化的关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知识整合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①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欧国家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实力大为削弱。②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
  (2)建立①1944年7月,美、英、中等14个国家的代表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②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它们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
  (3)影响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
   Δ建立过程:①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等六国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六国又签署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罗马条约》,申明各成员国决心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愈益密切的联合基础,消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它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1965年,六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1967年(条约生效日)欧共体正式成立。
    ②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该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②1998年,11个欧盟国家成为首批使用欧元的国家。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7月,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Δ意义:欧盟的建立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Δ建立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和西欧的发展,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峻挑战。美国不得不采取措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②与美国同处北美地区的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Δ建立经过:①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签订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②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③1994年1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Δ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3)亚太经合组织:
   Δ建立与发展 ①1989年,澳大利亚、美国等12国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届部长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正式加入。②1991年,在汉城召开的第三届部长会议通过的《汉城宣言》正式确定了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养活区域内贸易壁垒。③1995年底,在日本大阪通过的《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议定书》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有了保障。
   Δ影响: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不仅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而且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
   Δ 建立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②1948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所倡导的贸易自由化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它仅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难以适应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Δ 建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总部设于日内瓦。
   Δ 意义: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Δ过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加入世界贸组织的谈判,并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该组织。
   Δ影响: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的决策过程;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会对本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原因:①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商品流通渠道。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③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④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特点:①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②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出现了世界贸易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的贸易秩序。③跨国公司遍及世界,跨国银行迅速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
评价:①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消极影响。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④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4重点难点解析
 (1)经济全球化、区域集体化和多极化的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全球化的具体表现、重要途径,全球化又是区域集团化的最后归宿。全球化促进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从而为多极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构成了有利于多极化发展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这种相互依存可以起到缓解各国间对抗,增加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作用。
 (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Δ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从积极作用来说,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消极作用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Δ从国家的角度看
 ①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②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 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Δ态度: ①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②保持清醒的头脑,指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③ 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3)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①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③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⑤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挑战:①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
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②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
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
的重点。各国都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
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
课题。③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真题回放及随堂演练
1.“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B.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中以美国为主导
2.在欧洲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可以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风险的措施是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         B。欧共体的问世??
C.欧盟的成立???                        D。欧元的问世
3.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中写道:1987年《欧洲一体化文件》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
A.欧共体各国认识到政治联合才是出路?? B.欧共体成为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实体
C.这可能加剧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 D.欧美从此走上了贸易竞争的道路
4.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曾以“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作为人类文明演变的轨迹。与“太平洋时代”相关的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C.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D.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5.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国政府、工商界、社会组织以及知名人士纷纷向我国外经贸部发来贺信、贺电,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示热烈祝贺。其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将为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B.中国完全实行市场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C.中国有望近期成为发达国家,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
6.一对西方夫妇曾在《CTTY》杂志上抱怨,去年圣诞节他们专程钻进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以为跑到中国西南这偏僻的一角来就可以躲过满世界的圣诞老人、圣诞树,结果,还是未能逃脱,在大峡谷的小旅馆里他们又撞上了圣诞老人。以上材料最能说明
A.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7.(2011年海南高考21题)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图l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8.(2011年江苏高考19题)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9.(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1题)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
    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
    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
10.(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6题)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
    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1 (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0题)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 
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  
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12.(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23题)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
    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
    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持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13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23题)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 
“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 
 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随着《里斯本条约》在2009年12月1日生效,世界贸易组织当天开始正式使用“欧洲联盟(欧 
       盟)”这个名称来取代先前一直使用的“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欧共体和欧盟这两个组织建          
       的共同点是
  ①不是武力征服的结果,而是欧洲霸权丧失的产物   ②是两极格局形成和美苏争霸激化的产
  物  ③属经济政治组织,是世贸组织的成员   ④反映了欧洲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
  势的加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请根据所提供内容判断,以下对欧洲一体化的目标和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
①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
②条约规定:最迟于1999年1月18日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
  A.增强了欧洲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政治意愿和自信心
  B.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发展
  C.其经济目标是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共同体的经济政策  
  D.其政治目标是扩大欧洲的影响,实现共同的防务,取代联合国
16.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局面 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
C.新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17.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
A. 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 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C. 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D. 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18.1960年,法国总绩藏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的是 (    )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特征。二战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
大社会。”二战后初期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事件包括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②关贸总协定建立  ③欧共体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20.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22.日本《选择》月刊近日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失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出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的需要。”对这一观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A.确认了中国在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23 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时作出的理性选择。以下各国的近现代史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是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日本在近代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C.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D.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重新崛起
24.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提出了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日本提出“日本要运用经济、技术力量,积极参与构筑国际新秩序。”这体现出
A.两极格局被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所取代        B.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D.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25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

A.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下列因素对这一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是(    )
    ①欧共体的成立 ②日本经济实力的壮大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苏联军事力量的削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有人曾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8.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29.如下图所示,从“镰刀斧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这一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A.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果关系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D.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30.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联合国影响最主要的是
A 使联合国完全摆脱了被超级大国控制的局面  B 使联合国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所控制
C 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D 使联合国完全成了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3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战后欧洲
A 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 B 面临着美苏的威胁和控制
C 出现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 D 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31.20世纪70 年代,欧共体开始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并制定了对亚非拉地区的共同政策,这突出表现了                     
    A·欧共体成员之间资本流通更自由         B·欧共体成员国的对外政策完全相同              
C·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强化       D·欧共体已成为国际经济格局的一极
32. 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坑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33.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
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
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东欧国家支持中国         B.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C.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       D.第三世界国家蓬勃兴起
34.2010年4月30日,“世博会”在上海开幕,共228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包括尚未与中国建交的21个国家。这表明
①世界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②和平发展问题成为世界主题
③中国外交政策获得世界各国一致认同 ④世界政治多极化决定经济多极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35.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与我们竞争。”他所说的国家是            
    A.日本和苏联   B。中国和苏联   C.苏联和东欧国家     D。西欧和日本
36.当今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对这种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超”指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多强”主要指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
   C.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D.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37,尽管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但融入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阅读下 
   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罗斯福(1936年)

(1)材料一中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这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对“我们自己”和“全世界”有何影响?
?  
 
   
   材料二? 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政府变成如同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场所,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服务的政府。
??????????????????????????? ??????????????          ?——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
(2)克林顿执政期间,在经济政策上做了大胆的“试验”,具体指什么经济政策?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  
  
 
 
 
    材料三?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须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 ?????????????????????????????        ?——(德国)路德维希·艾哈德
(3)材料反映三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
?
 
 
 
 
 
材料四:图片

(4)请将材料四图片加以分类,并填在下表中
类别
图序号

反映经济全球化组织
?

反映经济区域化组织
?

   材料五:毫无疑问,中国入世谈判是多边贸易体制史上最艰难的一次较量,在世界谈判史上也极为罕见。自1986年7月10日中国正式向WTO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复关申请起,直到2001年12月11日,中国才正式成为WTO的成员。……中国的“入世”是改革开放 20多年来的第一等大喜事。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速我国社会转型,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入世”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在同新自由主义的较量中,社会主义还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有丧失独立的工业体系之虞;“三农问题”可能火上浇油,可能带来失业人口增加;为腐败增添土壤。                             ——摘编自《中国人的WTO心灵史》、《入世的喜与忧》
(5)依据材料四指出入世历程如此艰难,中国为什么还要加入?就材料四作者对入世的担忧,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38.如果你参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济南某服装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积极与欧洲某跨国公司展开合作,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由外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进行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出口一件衬衣,获利0.3美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但外商从每件衬衣中获利约3美元。
(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2)根据上述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上图反映19世纪晚期“全球化”趋势增强。19世纪末的科技革命为这一趋势的增强提供了哪些条件?
 
 
 
 
 
 
(4)材料四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39.世界联系的加强并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从此,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结合材料简述该事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三图片,写出中国加入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名称(中文名称)?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
 
 
 
(3)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三中的“地球村”的说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进程)还存在哪些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命题趋势及预测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查较多, 且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涉及,未来在2012年的高考将会保持稳定,仍均会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复习时应注意经济的全球化、欧盟的成立与发展、中国入世等内容;本部分可与当今的一些热点问题联系命题,应引起关注,如中国入世十周年、当今的国际经济危机等。
 
 
 
 
 
 
 
 
 
 
 
 
 
 
 
 
 
 
 
 
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1课
选择题:1. B 2.B 3.D 4.B 5.A 6.D 7.B 8.A 9.D 10.C 11.C
材料题:12. (1)黄土地带宜于耕种,适合农耕经济发展。
(2)长期作为政府的统治中心,受到了重视。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兴修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郑国渠、白渠、六辅渠。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破坏;统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3)国家必须实施西部发展的政策,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重视兴修水利. 
                                    第2课
选择题:1.C 2.B 3.C 4.D 5.B 6.A 7.A 8.D 9.B 10.C 11.D
材料题:12.( 1)瓷土资源丰富;燃料优质;昌江便于运送物资、淘洗瓷土、并提供碎土的动力;有良好的技术积累;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的加入;政府的支持。
(2)“官窑”是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是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
(3)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依据一是分工细;二是雇佣关系。
(4)可能出现大机器生产;可能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可能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可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日益衰落。
(5)查阅书籍、上网、向专家请教、去景德镇实地调查等。
                                    第3课
选择题:1.A 2.C 3.D 4.A 5.B 6.D 7.A 8.C 9.B 10.C 11.A
材料题:12.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得到发展,带动了城市发展;小农经济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战争不断,促使统治者加强城市建设。
(2)原因: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量开放通商口岸,西方经济、文化进入,促进了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小农经济的不断瓦解,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促进了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作用:在政治方面,城市中产生了中国近代的先进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领导力量。
在经济方面,城市的发展,加速了小农经济瓦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在思想方面,城市成为中国思想运动的前沿阵地,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在社会生活方面,城市传播新的生活方式,带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城市发展;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城市发展。
(4)当前,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当然,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冒进。
                                   第4课
选择题:1.C 2.B 3.D 4.B 5.B 6.A 7.B 8.C 9.A 10.A 11.D
材料题:12.1)理解:这是一种有官方控制和垄断的 “朝贡贸易”。外国朝贡的同时可以附带货物进行贸易,政府以数倍的代价作为交换。
根源: 思想:儒家的礼,以礼待人、以礼服人。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明清:海禁政策;西方: 重商主义;
3)原因: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
康熙时因局势稳定,下令开禁,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贸易。随着西方势力渗透,对外政策逐渐收缩,乾隆时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第5课
选择题:1.A 2.C 3.A 4.C 5.A 6.D 7.D 8.C 9.A 10.C 11.C
材料题:12.(1)变化:反映了16世纪晚期,相对于黄金,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利用中国银价高、金价低的市场行情,将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输往中国,套取黄金,导致银价下降。②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③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对中国:①有利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②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密切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对世界:①壮大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②白银扮演着世界货币的角色,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
(3)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经济上:继续坚持“重农抑商”传统政策;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加强思想控制;对外政策上:实行“海禁”政策。
启示:把握时代发展的世界潮流,因势变革,才能实现民族的强盛。
第6课
选择题:1.C 2.C 3.D 4.B 5.C 6.D 7.B 8.A 9.D 10.A 11.C
材料题:12.(1)主要国家: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17世纪荷兰;18、19世纪英国。
主要原因: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16世纪在亚洲、非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17世纪初,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海外贸易发达;18、19世纪的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动力:英、法等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广大的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
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如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工业化起步。
(3)亚非拉国家近代以来长期遭到欧美列强的掠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亚非拉国家人口众多;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低。
第7课
选择题:1.B 2.B 3.D 4.B 5.B 6.B 7.B 8.B 9.B 10.A 11.C
材料题:(1)△Ⅰ:新航路开辟;△Ⅱ:文艺复兴:△Ⅲ:君主专制的建立;△Ⅳ:法国大革命。
(2)箭头②: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箭头③: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理论根据,进行舆论动员;箭头④: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理论根据,进行舆论动员,并为独立后的美国提供政体构想。
(3)工业革命。 
                                     第8课
选择题:1.C 2.C 3.D 4.D 5.A 6.A 7.C 8.A 9.C 10.D 11.A
材料题:12.(1)①史实:圈地运动、殖民扩张、黑奴贸易。
②理论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或俄国十月革命)
(2)①西欧崛起的因素:
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
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2分)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任答其中两点2分)科技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技兴起。 
②美国能主导世界的因素: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进行科技革命;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3)“群雄竞起”的表现: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
(4)同意,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已经不可能;不同意,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第9课
选择题:1.C 2.B 3.A 4.C 5.A 6.C 7.B 8.C 9.B 10.C 11.C
材料题:12.(1)进行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企业、建立近代陆海空、培养近代人才。分析自己所做事情终归失败的原因,推卸责任。
(2)作传原因:①李鸿章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②惺惺相惜,李鸿章和梁启超有着相近的遭遇,两人都曾为挽救危局而努力过,结果都失败了,一个留下千古骂名,一个避难海外。
理解:梁启超认为李鸿章的见识有缺陷,令人惋惜。梁认为李只看到中国在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等器物方面落后,而未看到清朝的政治、思想、教化等方面也逊于西方,中体西用指导下洋务运动必然无法圆富强之梦,令人惋惜。
第10课
选择题:1.C 2.A 3.A 4.B 5.D 6.C 7.B 8.A 9.D 10.C 11.B
材料题:12.(1)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封建势力还很强大;中国还没有摆脱外国的控制;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科技教育落后等。
(2)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工矿业得到一定发展。
(3)作为农商总长时期的贡献:制定经济法规,设立各种试验场,为民族经济发展制订规划等。
实践贡献:亲身实践“实业救国”思想,成功创办一系列近代企业,成为民族工业的楷模。
                     第11课  
 1—5  C C C B A   6—10 DDCDB 11—13 C C D
14 (1)  ①1958~1960年呈下降趋势。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自然灾害严重。②1960~1963年呈上升趋势。原因:党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 ①1956~1960年呈上升趋势。原因:“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大跃进”运动导致工业产值迅速增长。②1960~1961年呈下降趋势。原因:党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③1976~1987年呈迅速增长趋势。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第12课    
1—5  CBDAD     6—10 DCDBB
11(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第13课  
 1—5  BBACB    6—10 DCCBC  11--12 DD
13 (1)图一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呈上升趋势,整体上看对外贸易出口大于进口,即整体上处于贸易顺差。    
  (2)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
南。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影响:a.有助于了解近代城市兴起、地域文化传播、反帝斗争情形等。
b.发展非农产业、发展农村合作事业、促使非农产业向农村转移、发展农村教育等。
第14-16课
1—5 CAACB 6—10 DBDCC  11—15 CCCCA   16—20 ABBBB  21—24 CCAB
 25. (1)严格的等级制度。(2分)  (2)主张易服。(2分)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4分)  
  (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4分)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4分,各写出两个关键词即可)
 26.(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
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第17-19课
1—5 DBBCA   6—10 CDCAB   11—15 BBCCA   16—20 DDCCB  21—25 CAADD  
26—30 DDDDD   31—35 AABBB 36 D
37. 答案  
(1)政府干预经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4分)
(2)新经济政策是政府控制经济与市场、货币关系相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4分)
(3)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80年代,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或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1分)90年代确定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分)
(4)计划与市场不是区别不同社会性质本质的依据;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答出两点即可,2分)
38.答案 
(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否。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
 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
于经济发展。
   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
第20课
选择题:1.C 2.A 3.A 4.A 5.B 6.B 7.B 8.D 9.D 10.A 11.B
材料题:12.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
(2)问题:中国——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或出现三年困难时期);苏联——1963年出现农业危机。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盲目冒进,违背客观规律
(3)变化趋势:中国——迅速增加;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中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根深蒂固,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第21课
选择题:1.C 2.C 3.B 4.A 5.D 6.C 7.D 8.A 9.B 10.B 11.C
材料题:12(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
??? 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
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
.                                第22--24课
1—5 ADCDA  6—10 BCACA   11—15  ACABD   16—20 DCBBC   21—25 CDADC       26—30 DDACB  31—36 CCDBDD
 37.答案 :(1)罗斯福新政。(1分)罗斯福政府用国家干预手段使美国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对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2)“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1分)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较低(或者是: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2分)
 (3)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1分)特征: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4分)
 (4)①④⑥、②③⑤(2分)
 (5)原因: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速我国社会转型,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分)
建议:提高综合国力,振兴民族工业;加强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答出3点,每点1分,共3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38.答案: 

39.答案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