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课件 > 高二
 

第三章第二节

上传时间: 2014-08-27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第二节 孝文帝的改革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二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冯太后主持的改革
1.实施:北魏中期,孝文帝________
即位时年仅5岁,由冯太后临朝听政。
她以孝文帝的名义推行许多改革措施,
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
拓跋宏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度:规定________
由国家筹集,按级别发放。各级官吏不得征收自筹,违者严惩。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

官吏俸禄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起到了缓和__________、促进少数民族
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的作用,为北
魏政权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民族矛盾
(3)实行三长制:规定全国的百姓每五户设一_____,合五邻设一里长,合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的推行,加强了国家对地方基层的控制,使得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
(4)改革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加速了鲜卑和北方民族的________进程。
邻长
封建化
二、孝文帝亲政与迁都洛阳
1.孝文帝亲政: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将改革全面推向深入。
2.迁都洛阳
(1)原因:平城_____生产条件差,交
通不便,不利于对中原统治;
农业
保守势力大,不利于学习汉文化。
(2)迁都:493年,以讨伐江南齐国为
名,亲率大军,到达______,正式迁
都至此。
洛阳
(3)意义:北魏迁都洛阳,既便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利于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吸取,从而为深入开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推行汉制
(1)内容:改服饰,讲_______,改汉
姓,改籍贯,建立门阀制度,根据姓
族等级的高低授官,通婚姻。
(2)作用: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有
利于巩固北魏统治政权。
汉话
2.官制和礼制改革
(1)内容:扩充魏晋九品官制的品秩;
遵循《_____》的原则和规定。改谥孔
子为圣尼父。
(2)作用:满足了官僚队伍扩大的需要,
扩大了儒学的影响。
周礼
(3)其它措施
①继续推行_______。
②重视人才的网罗和使用。
③打击守旧势力:平定平城叛乱,扫除改革的障碍。
均田制
要点轻巧突破
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
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1.原因
(1)从政治上看: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
阻力重重;而洛阳曾经长期处于政
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迁都洛阳可以减轻改革的阻力,可以加强同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2)从经济上看:平城地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供应经常发生困难;
而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交通便利。
(3)从军事上看: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时常骚扰平城;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消灭国力较弱的齐国,为孝文帝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提供可能。
2.意义: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经典例题探究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
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
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
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时间“5世纪”、“晋宋以来”和洛阳自“荒土”到繁荣的变化可知,这种变化应出现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后,A项符合题意。B、D两项只是题干的某一方面,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2010·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
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徒戎论》
材料2: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
材料3: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材料1,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孝文帝改革
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以及如何看待
民族关系的问题。第(1)问,阅读材料
可看出作者华夷之辨的思想,持这一
观点的理由可以依据材料概括;第(2)
问,材料2主要说明了洛阳的繁华,
材料3主要阐释其汉化政策有利于隋唐统一国家的形成,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他进步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可以从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丰富中华文明内涵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回答。
【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进步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速效提能演练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