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 2014-08-28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江苏省黄埭中学选修一课课练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1.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三 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哪些措施具有“政治革命”的性质。分析梭伦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指出梭伦改革的主要影响。(3分)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死,商君车裂於秦。
——《韩非子》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家给人足……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
请回答:
(1)摘录材料中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不得大段抄写)。(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4分)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任选一角度,举材料中的一例说明。(4分)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2分)
3(2009年浙江文综自选模块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4. (2008年广东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贵族的统治日益加强,到了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经变得令人不能忍受了。……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改革)中,应当是损 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债务简单地被宣布无效了。……旧时残酷剥削自己同胞的方法,已经弃而不用,如今主要是剥削奴隶和雅典以外的买主了。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宣章旧典,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司马光《资治通鉴》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一位南朝官员到洛阳后感慨地说:)“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衒之《洛阳迦蓝记》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第一项重要措施及其作用。(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上述两次改革的客观原因的异同,并分别概括这两次改革主要的历史意义。(6分)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6.(2007年江苏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 ,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1)北宋“积贫”原因 ,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 ,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7. (2009年广东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俄罗斯新闻网2005年6月8日报道,俄罗斯政府6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在揭幕仪式上,卢日科夫市长说:“今年俄罗斯人民有幸经历了本国历史上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终于在莫斯科落成了。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材料二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指洋务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当今俄罗斯政府为什么要竖立亚历山大二世的塑像?(2分)而1861-1863年的俄国却发生了两千多起农民暴动,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又在圣彼得堡街头被代表农民利益的民粹派暗杀。这又是为什么?(3分)
(2)亚历山大二世开始改革的时候,中国也掀起了一场“自强”运动。两国都在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变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二认为中国“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的理由是什么?(1分)
(3)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中国“自强”运动的性质有什么不同?(2分)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找不到一张克里米亚的军用地图,士兵素质极差。军队缺少军需,而奸商贪官却倒卖军用物资。结果伤亡30万人后战败,接受苛刻的和约。
材料二 “黑船事件”:佩里里舰队叩关,日本开国。
(1)指出俄国与日本改革的原因有何不同?(4分)
(2)俄国、日本两国的改革对本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相同影响?(4分)
10.(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回答下列问题。
(1)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变革风俗的内容有哪些?(8分)
(2)谈谈风俗革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的一位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说道: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役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材料二 1863年,高杉晋作在中国,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绝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涉及的变法政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3分)
(2)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了拿破仑,沙皇以解放者的身份进入巴黎。而40年后,俄国却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沙皇俄国从令人望而生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俄国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分)
(3)高杉晋作认为中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为避免重蹈覆辙,日本后来采取了什么样的针对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4)通过上述看似时间和地域毫无联系的改革,你能得出怎样的共性认识?(2分)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12. 阅读下列材料:(《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68年的3月到4月间,明治政府先后颁布了《五条誓文》和《政体书》,开始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57年后,日本大正天皇死后的送葬仪式。在这个完全西化的仪式中,除去队伍前面的僧侣,已经完全看不到日本原来的面貌。
——央视文献纪录片《抗战》解说词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三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给了日本2亿3千万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中日战争发生前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明治政府4年的财政收入。——《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和《政体书》给日本提出了什么发展方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是如何改革的?(4分)
(2)材料一和材料四所描述的现象对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影响?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改革进程的估计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政治思想有什么特点?(1分)你如何评价?(4分)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次改革的结果。从领导力量来看,改革出现如此结果的原因是什么?(4分)
江苏省黄埭中学选修一课课练答案
1.
(1)权利: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法律维权(3分);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1分)
(2)废除债务奴隶制、建立财产等级制度(2分)。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1分)
(3)激发并保障了公民参政积极性;增强公民意识;维护了城邦安全与繁荣。(3分)
2.
(1)材料一中的“决裂阡陌”,材料四中“坏井田,开阡陌”即废除井田制。(2分)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4分)
(3)从商鞅的性格、措施及其影响。(3分)材料三“天资刻薄”(性格),材料四“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影响)。(任1点1分)
(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生产力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任意2点2分)
3.
(1)原因: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原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4.(9分)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5.
(1)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孝文帝改革:实行俸禄制,整顿了吏治。(4分)
(2)同: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异: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民族矛盾严重激化。(2分)
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中国南北方重新统一的基础。(4分)
6.(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7.(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8.参考答案:
(1)竖立的原因: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2分)反抗的原因: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没有彻底解放农奴,农奴制残余大量存在;政治变革缓慢,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3分)
(2)共同原因:对外战争的惨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2分)理由:引进西方技术维护封建制度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1分)
(3)亚历山大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分)原因:改革前,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尚未产生。(2分)
9.(1)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矛盾。(2分)
日本:西方列强入侵,被迫开国,民族危机严重。(2分)
(2)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4分)
10.
(1)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禁止私斗、鼓励分室而居、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制等。(3分)孝文帝改革: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3分)明治维新:采用西方历法,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2分)
(2)社会变革推动风俗变革,(1分)风俗变革是社会变革的组成部分,风俗变革推动社会进步。(1分)
11.
(1)方面:理财和军事。(1分)认识:作者认识到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分)但未认识到王安石变法未真正解决社会危机的局面。(1分)
(2)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分)两次工业革命(1分)(若答出殖民扩张、掠夺可得1分)
(3)原因:军事力量薄弱、落后;思想保守。(2分)措施:军事改革: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有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文化方面:文明开化:改造旧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2分)影响:成为军事强国,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2分)
(4)万物皆变;社会通过改革不断进步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分)
12.答案:
(1)走上近代化道路,发展资本主义改革旧体制。“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
(2)日本明治维新是康有为实行变法的蓝本;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康有为主张变法的重要原因。估计:通过改革能使中国迅速走向独立和富强。
(3)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1分)进步性:体现了要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2分)局限性:反对顽固守旧思想,但不敢正面对抗,而是借用孔子名义,并企图把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反映了其阶级本质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分)
(4)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明治维新中,新兴地主力量强大;戊戌变法中,具有软弱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如封建顽固派力量强大。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