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 2014-10-11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
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返回目录
单元考情实录
返回目录
单元考情实录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
整体性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一、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1.表现:各组成要素及其①________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
4.空间上的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⑤ 地域分异规律
[误区警示] 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但与植被带是有差异的。
返回目录
组合
水热
植被
土壤
垂直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纬线
东西
南北
热量
平行
垂直
水分
纬度
相对高度
水分
热量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完善提醒] 高、低纬度的陆地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表现明显,中纬度的陆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表现明显。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洋流
三、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组成要素:地貌、大气、水文、生物和土壤。
2.整体性: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四、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五、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主要体现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六、桂林“山水”的成因
1.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
?___________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可溶性岩石
(2)形成条件
a.岩石
种类: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特性:可溶性、透水性
b.水
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
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亚热带湿润
流水侵蚀
[完善提醒]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等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喀斯特地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 探究点一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1.世界气候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10-1所示:
图10-1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大气、岩石、水、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2.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比较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3. 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致沿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的为垂直地域分异。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3)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②分析垂直地带地域分异,应从自然带垂直整体分布、基带位置、带谱多寡、林线位置和雪线等方面综合探讨。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例1 [2013?山东卷]图10-2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1)~(2)题。
图10-2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解析] (1)A (2)D 第(1)题,从图中看,③→②→①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②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地带性植被为草原。③位于贺兰山以西,地表景观为荒漠。第(2)题,从图中看我国东部为森林,西部为草原、荒漠,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为降水量的多少。而东部地区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越往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量越少,森林植被分布越窄。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 探究点二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非地带性分布可由一种或几种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产生。如湖泊、沼泽这种非地带性分布就是在地势低洼和水湿这两种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总之,由于这些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可以说,任一自然带的形成都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1.非地带性现象的表现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例2 读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图10-3),完成(1)~(2)题。
图10-3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1)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
C.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
A.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解析] (1) D (2)A 第(1)题,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0°~10°之间,自然带①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主要是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及地形(西北部为巴西高原,地势抬升多地形雨)的影响和巴西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影响而形成。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带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候高温多雨而形成的。第(2)题,自然带②为热带荒漠带,其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由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导致的,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 探究点三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形成基础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如图10-4所示:
图10-4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例3 安徽省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图10-5所示,读图回答(1)~(2)题。
图10-5
(1)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不会相互影响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解析] (1)A (2)C 第(1)题,由题干和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土壤等其他要素也发生了变化。第(2)题,植被破坏会导致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植被破坏会使该地区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典图判读5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典 例 精 析
[2013?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10-6甲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10-6乙照片)。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甲 乙
图10-6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方 法 技 巧
1.了解景观图的判读内容
(1)利用景观图进行区域定位。
(2)利用景观图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利用地理景观判断分析区域的环境特征。
(4)根据景观图分析某地理事象形成的原因。
(5)根据人文景观判断相应的社会经济活动情况。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2.掌握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方法
(1)注意阅读题干和图名,仔细观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关键信息,不要被无关信息所迷惑。
(2)准确判读景观图所表示的地理因素或要说明的地理现象。
(3)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联系所学地理知识,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4)分析图中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形态特征;或将几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利用景观图中信息,针对试题的设问,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应 用 提 升
图10-7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图10-7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1)下列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2)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解析] (1)A (2)C 第(1)题,甲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A项叙述正确。雪域高原是指青藏高原,乙位于东北兴安山地;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土壤贫瘠;丁位于安徽省南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第(2)题,干旱地区植物为适应水分少的环境,根系发达,A项错误;乙地和丁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半年降水少,B、D两项错误。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温较高,林木四季常青。
第10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返回目录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