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 2014-10-11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阶段验收评估(九)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和西班牙能开启“历史大幕”的条件不包括 ( )
A.完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优势
B.濒临大西洋的地理优势
C.掌握先进航海技术的优势
D.居欧洲中心地位的经济和文化优势
2.(2013·唐山模拟)对于印第安人而言,1492年哥伦布首次出航美洲意味着( )
A.“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B.“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3.“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年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下列哪两个国家 ( )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荷兰
C.英国与西班牙 D.英国与法国
4.(2013·台州统考)“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这一变化( )
①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③以汽船的发明为前提 ④对于美洲和非洲原住居民意味着灾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这里的“缺乏刺激”是指( )
A.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B.缺少社会市场需求
C.缺乏技术成果创新 D.缺少政府政策保障
6.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当时英国社会出现的什么重大变革的需要( )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工业革命商品运输的需要
D.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备的需要
7.(2012·石家庄检测)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 )
A.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民族主义萌发
8.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也发明了耕作的机器,使用了更好的耕作方法,但是看来也够奇怪的,这些也同样使许多穷苦的人民更加穷苦,并把成千上万的家庭从英国较小的农场中赶了出来。”这一材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 )
①推动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②加速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 ③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分化 ④加快了农村人口的流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9.有学者认为“在19世纪,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这里所说的“扩张性的文明”是指 ( )
A.商业革命推动世界的沟通
B.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
C.西欧国家确立了世界霸权
D.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扩展
10.(2013·烟台模拟)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请你给这个“发明”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
A.农耕时代的到来 B.手工工场时代的到来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的到来
11.下图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行业就业状况示意图,图中信息反映了工业革命( )
①带来了英国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 ②推动了农村广大劳动力发生了转移 ③改变了英国经济产业结构 ④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下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下图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研究成果展示内容——《贝尔与电话》。这一发明对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
A.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和信息沟通的桥梁
B.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传播交流
C.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与人交往的时间
D.方便快捷的电话联络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 整体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最遥远的部分联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6分)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没有一个国王颁布禁令,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相反,各民族君主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另外,欧洲确实需要并强烈要求外国产品,商人们完全有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使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工业革命,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1)根据材料一,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回答西方社会“起飞”的含义及其有利条件。(8分)
[来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的。(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新航路开辟以来“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的主要原因和目标。两则材料有何内在联系?(6分)
答案
阶段验收评估(九)
1.选D 从材料中“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两个信息,可知D项说法符合题意。
2.选A 哥伦布出航美洲,对印第安人来讲,“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故选A项;对欧洲人来讲,C、D两项符合,对全世界来讲,B项符合。
3.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的“1652年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得到最大的信息是三次英荷战争,故选择B。
4.选C 从材料中的“1500年”这一时间可知此时正值新航路开辟之际,再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这对于美洲和非洲原住居民来说意味着灾难。而汽船发明于1807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因此排除③,故选C。[来源:]
5.选B 本题考查世界市场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需求扩大,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前,新发明的基础原理之所以未被应用于工业,主要是因为缺少社会市场需求。
6.选C 注意时间是18世纪末,当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马路”与交通有关,因此答案为C。
7.选C 题干材料强调的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指的是各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B、C两项符合题意。但B项应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题干不符,故选C项。
8.选A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农村的影响。由“耕作的机器”可知 ①正确,由“穷苦的人民更加穷苦”可知③正确,由“从英国较小的农场中赶了出来”可知②④正确。答案为A。
9.选D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19世纪且和“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区别”的文明应该是工业革命的扩展。
10.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说明这项发明是电的发明,电力的发明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选D项。
11.选C 本题可用排除法。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故④的说法是错误的。
12.选B 本题主要考查通讯领域的发明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图片中的电话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发明之一。由题干中的限定语句“对世界市场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可知,与之对应性最强的是B项。
13.解析:本题注重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综合运用,强调对考生的比较思维、辩证评价思维和因果分析能力的考查。其中第(3)问强调从全球史观及工业品的地位的角度说明变化,从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角度简要说明其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同: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异: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总体上是有益的;材料二认为是有冲突的,而且欧洲人是占支配地位的。
(2)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世界殖民体系。
(3)主要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使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14.解析:本题从宏观的视角考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和殖民地国家的发展、变化情况。第(1)问,结合“社会转型”这一限定词从社会属性的角度进行回答;“有利条件”可直接从材料一中逐条概括。第(2)问,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回答,如光荣革命、工业革命、自然科学的发展等。第 (3)问,第一小问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各国的吸引力以及增强国力的必要性等方面回答有;第二小问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含义: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开始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有利条件:欧洲君主支持海外冒险活动,以及各国为自身利益展开激烈竞争;欧洲对外国商品的强烈需求;商人们的经商活动的推动;海上探险活动的推动。
(2)政治上,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或资本主义代议制);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科技上,经典力学体系确立,近代科学形成。
(3)主要原因: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和完成现代化。
目标:迅速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内在联系:两则材料分别从世界环境、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等角度概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此问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