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1,159

首页 > 课件 > 高三
 

高考复习方案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历史-新课标-人教版(共计118张PPT)

上传时间: 2014-10-12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返回目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错误泛滥,导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上拨乱反正,民主与法制得以重建并日益完善。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新时期,两岸关系得到新发展。
单元线索总览
返回目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战线的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单元线索总览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
祖国统一大业
返回目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①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意义;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⑤1954年宪法的颁布。
    2.“文化大革命”:①“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
因;②“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③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①法制走向健全;②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③依法治国的意义。
    4.“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①“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含义与意义;②香港与澳门回归;③我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在台湾问题上的努力。
目标引擎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1.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________,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意义
    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返回目录
开国大典
    [误区警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但并不标志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①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②职能改变:1954年以后,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____________。
    ③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____________”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民主监督 
互相监督
    [隐性深挖] 必修1教材P94“历史纵横”反映出:(1)即将建立的新中国首要目标是实现国家的政治现代化;(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实行民主政治、进行新政权建设的诚意;(3)新政协代表具有广泛性,新政协具有普遍的人民性、民主性。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①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________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③地位: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民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确认。
    ③实施:1947年________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县(旗)。
④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________和民族团结。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内蒙古 
祖国统一 
    [巧思妙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如下图: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3.“文化大革命”
    (1)原因
    ①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已经面临________复辟的危险。
    ②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影响
    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国家主席________被迫害致死。
    ②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机关都被夺权。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资产阶级
刘少奇 
    [误区警示] (1)“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2)中国要避免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仅仅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4.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①措施: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________方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全国平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就: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法制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①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________,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__》。
④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肝胆相照 
民族区域自治法
基层民主  
    [误区警示] 从必修1教材P100“历史纵横”可以看
出:(1)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2)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问题精要】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1)初步建设:1949年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构建完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特别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新中国政治制度构建的完成。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3)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停止活动。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4)发展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政治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法制化的新时期。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如何?
    (1)建立: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2)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3)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的八字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曲折:1966—197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遭到严重破坏。
    (5)完善: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史料论证】
    主题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的变化
    史料1 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讲话
    史料2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
      ——《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解读】 史料1主要说明在1954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史料2反映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变为____________组织,由立法机构变为政治协商机构。________________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统一战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主题二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史料1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史料2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要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词并理解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史料1主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____________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____________,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的制度;史料2表明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实现各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中央政府
 区域自治
民主平等、民族团结
  主题三 从1949年共同纲领到1954年宪法
    史料1 它所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尽管它还不是一部正式的宪法,但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史料2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需注意宪法的具体规定以及史料1、2之间的内在联系。史料1说明了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行了宪法的职能;从史料2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其主要特点。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
    主题四 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挫折与重建
    史料1 毛主席的这个伟大的号召(注:学习上海“一月风暴”),立即得到了广大革命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热烈响应。无产阶级革命派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对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被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盘踞的堡垒,正在一个一个地夺取,一个一个地巩固。“一月革命”的风暴正在席卷全国。
              ——《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
               (《红旗》社论1967年第3期)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史料2 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的情节: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解读】 史料1表明在上海“____________”的带动下,各地造反派闻风而动,使夺权之风迅速刮遍全国,大动乱的局面更加严重。结果各级行政部门陷于瘫痪,公检法等部门无法正常工作,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____________遭到空前践踏。史料2反映了____________以来,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增强,我国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取得成就。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一月风暴
民主法制
改革开放  
  【拓展归纳】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和作用
    (1)特色
    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②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根本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的民族制度。
    ③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2)作用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和基本制度,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④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对中国的整个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二 “一国两制”与祖国
统一大业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①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②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________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返回目录
和平方式
    (3)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祖国大陆实行________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社会主义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以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②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关于________的联合声明。
    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________。
    (2)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行使主权 
香港问题 
    [隐性深挖] 从必修1教材P102“历史纵横”可以得
出:(1)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对等谈判、国共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2)邓小平发展了叶剑英等提出的和平统一主张,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海峡两岸人民热烈欢迎和平统一政策,打击了“台独”等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图谋。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①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两岸真正停火。
    ②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________、通航、通商。
    ③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通邮  
    (2)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
    ①1990年,台湾成立__________________;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②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__________”的重要共识。
    (3)2000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①2005年,胡锦涛同志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
    ②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一个中国原则  
海峡交流基金会
    [巧思妙记] 图示法记忆“一国两制”下的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问题精要】
    1.“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1)内涵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与基础:“一国”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祖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
    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祖国统一。
    ③“一国两制”的主体:社会主义制度。
    ④“一国两制”的“两种制度”: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2)意义
    ①它是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符合我国的实际。
    ②它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
望,有利于保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它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2.中央政府处理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有何异
同?
    (1)相同点
    ①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②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③保护私人财产和外国在当地的经济利益。
    (2)不同点
    ①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则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
    ②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史料论证】
    主题 祖国统一的方针和法律性文件
    史料1 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是从宏观上把握邓小平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论述的。史料1强调________;和平谈判统一;内政问题,________________;倡导国共合作等。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一个中国
反对外来干涉 
  史料2 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反分裂国家法》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解读】 史料2反映了针对“________”分裂势力及海外反华势力分裂台湾的企图,《反分裂国家法》出台,成为维护________、打击分裂势力的利器。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台独
 国家统一
  【拓展归纳】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区别与联系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命题一 考查对历史主干知识的理解认识
  【典题例证1】 [2013?北京卷]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A [解析]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组织结构及其运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权组织形式变化的理解能力和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由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在内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直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职能,题干提供的信息就是这一时期的政权组织结构。根据图片信息和上述分析,①②正确。③④在时间上不符,排除。故选A项。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立意?策略] (1)本题通过示意图形式考查对新中国政治建设成果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对主干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由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在内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直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基础上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3)复习备考时,对主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进行挖掘理解,通过文字材料、示意图、网络图等形式直观反映出来,以加深理解。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仿真对测1】 新中国1954年12月召开第二届政协会议的时候,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列属于“变化”表现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在形成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确立
    C.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以根本改变
    D.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D [解析] 根据所学,B项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项是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A项是政党制度,应该排除;只有D项说明的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变化,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一直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最高权力机关职能。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命题二 考查运用知识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典题例证2】 [2013?江苏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A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故本题应选A项。B项发生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C项提出于1956年、D项提出于1953年,均与题干中的时间“1948—1949年”不符。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立意?策略] (1)本题创设情境,描述了一种历史现象,即接送香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政协会议,要求考生分析此举的目的,意在考查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解答关键是根据题干所述现象,确定时间、历史背景,根据题干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一一进行分析,得出正确选项。
    (3)复习中,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意识,增强分析能力;抓住历史阶段特征,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性规律。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仿真对测2】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D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A项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命题三 注重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核心价值观的考查
  【典题例证3】 [2013?江苏卷〈节选〉]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解析] 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合则对国家有利”“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立意?策略] (1)本题以书信为载体,考查考生对两岸关系知识的理解,意在凸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主题,培养考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审题环节,要准确理解命题者的用意——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设问,组织答案。
    (3)复习中,应注意留心“身边的历史”“历史上的今天”“国家与个人”等问题,培养爱国意识和情感。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仿真对测3】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C [解析] 本题考查两岸关系。材料中1974年两岸敌对期间,国民党海军对东海舰队驰援南海开绿灯,以及2008年国民党当局促成两岸“三通”说明了国共双方有共识,就是都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并不能说明国民党当局拥护“一国两制”,B、D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故选C项。
返回目录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大业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返回目录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意义;③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和意义;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进程和意义;③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进程和意义。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①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②新时期我国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③新时期我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外交活动和影响。
目标引擎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________________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
    2.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________”。
返回目录
社会主义阵营
一边倒
    [误区警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内容:“互相______________、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日内瓦会议
    ①目的:和平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
    ②成果:周恩来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尊重领土主权
  ③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________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万隆会议
    ①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成果:提出“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成功。
    ③意义: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至今仍是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交往的基本原则。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五大国
求同存异
    [隐性深挖] 从必修1教材P111“历史纵横”可以得
出:(1)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发起的,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反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2)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中国受到了猜忌甚至攻击,周恩来及时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消除了与会各国的疑虑,争取到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并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3)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问题精要】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的含义及影响分别是什么?为何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1)三大政策的含义、影响
    ①“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其影响是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其影响是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③“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影响是使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一边倒”的原因
    ①国际上,资本主义体系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超出一个国家的范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体系,且承认新中国政权。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奉行敌视新中国的政
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
    ③新中国刚成立,需要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恢复和发展经济、打破封锁。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
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
则。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史料论证】
    主题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史料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史料2 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1949年2月毛泽东与米高扬的谈话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史料3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1949年)
    【解读】 史料1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________”的外交政策。该政策解决的是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________的外交方针。史料2实际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方针政策。该政策是解决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策略。史料3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________”外交政策的必要性。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另起炉灶
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主题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史料1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
    史料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解读】 史料1主要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________,强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何种社会制度,都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史料2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开放性、创新性,国家____________是精髓,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平等性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主权平等
  【拓展归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政策,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①“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②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二 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与新时期中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________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返回目录
国际地位
    [误区警示] 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
    (2)进程
    ①1971年7月,________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
《_____________》,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基辛格
中美联合公报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
    ①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
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②促使更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田中角荣
    [误区警示] (1)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2)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________。
    (2)方针:反对________,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3)成就
    ①开展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活动。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霸权主义 
国际环境 
联合国
 地区性国际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 
     [巧思妙记] 用“三个一”概括中国外交新局面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问题精要】
    1.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有哪些?它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突破有何作用?
    (1)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①从美国一方讲:a.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b.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c.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d.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②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点考虑:a.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需
要;b.是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c.是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2)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新中国成立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两次建交热潮状况如何?两次建交热潮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状况:先是同苏联和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继而同印度、缅甸、瑞典、瑞士等国建交。到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荷兰、英国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②原因: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同时采取了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方针。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20世纪70年代
    ①状况: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后,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再次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②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有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建交的推动。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中国外交新时期突出特点之一是全方位、“无敌国”外交。对此你如何理解?
    (1)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3)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
    (4)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的结果。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史料论证】
    主题一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史料

 

 

       
        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国在
        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解读】 理解史料关键是把握观察解读图表的方
法。一要注意横轴时间段,二要看纵轴上的数值类别,三要看两轴所对应曲线的走势,四要紧扣图表主题(图片下已注明)。史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要因素之一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根本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主题二 中美关系的改善
    史料1 1972年,美国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要多。”
    史料2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解读】 史料1主要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处于________,主要原因是两国在________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与冲突;史料2表明______________是两国的共同要求,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推进________解决。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对抗状态
意识形态
改善中美关系  
台湾问题 
    主题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史料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解读】 史料表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结盟是我国新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维护________、促进祖国统一、服务于________________建设是其主要目的。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世界和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
  【拓展归纳】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命题一 突出解读获取信息和判断问题能力的考查
  【典题例证1】 [2013?广东卷] 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B [解析] 本题以毛泽东的言论切入考查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本题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毛泽东讲亚非拉地区和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勾勒出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可以联合的力量,体现了B项的含义。A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材料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苏主张相反,可以排除D项。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立意?策略] (1)本题以毛泽东对外交战略、政策的原始论述为材料,考查考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把握,重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解答本题,最重要的是抓住材料的核心信息,即“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反对苏联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这是反对霸权主义的构想。
    (3)复习中多接触原始史料,锻炼解读材料能力,有针对性地根据材料设置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仿真对测1】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
    A.奉行“一边倒”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4年12月”“缅甸”。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时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D项符合材料主旨。A项与题意无关,从时间“1954年”排除B、C两项。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命题二 隐性考查社会时政热点问题
  【典题例证2】   [2013?安徽卷]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解析] 本题以尼克松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可知美国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说明中美关系出现转机,故本题选择C项。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故A错误;材料中反映出美国开始寻求解决办法,说明美国对中国不再是之前的封锁与敌视,故B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立意?策略] (1)本题以尼克松的演说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中美关系的整体把握。中美关系是新中国对外关系中的第一大热点,属于长效热点,在高考中始终处于重要位置。
    (2)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尼克松演说的背景和主旨,抓住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判断。
    (3)复习中加强对长效热点知识的重点复习,并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训练,提高应对新情境、新角度问题的能力。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仿真对测2】“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D [解析] 题干的引言明显强调美国“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再根据时间“1970年”判断可知,此时的美国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以维护其国家利益。故选D项。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命题三 强调对历史阶段线索特征、趋势的考查
  【典题例证3】  [2013?江苏卷]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D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应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B项应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C项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均与题干中的时间“1972年”不符。由题干中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激增的信息可知,此现象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从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故本题应选D项。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立意?策略] (1)本题以材料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新中国外交的整体掌握,四个选项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强调了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
    (2)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时间限定是1972年,然后联系新中国外交阶段特征,以时间来判断选项正误。
    (3)复习备考中,注意对现代中国外交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加强对历史基本线索的梳理,强化知识的结构性和宏观性。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仿真对测3】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据材料信息分析,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
返回目录
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