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 2014-10-12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返回目录
1840年以来,列强先后发动多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对华商品输出的要求;《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近代中国人民开展了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最高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爱国运动成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单元线索总览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返回目录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①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②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③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经过及影响;④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目标引擎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主干梳理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背景
①中国: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出口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②西方国家: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夺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__________________,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为扭转逆差,英国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
返回目录
商品销售市场
③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爆发:英国得到中国禁烟的消息,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
2.《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1)《南京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42年8月。
②内容:中国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__________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上海
(2)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③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____________。
[误区警示] 《南京条约》规定割让给英国的是“香港岛”,不可说成“香港”,因为香港岛只是香港的一部分。《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可理解为它是“清政府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因为早在1689年,中俄双方就已签订《尼布楚条约》。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世界市场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2)经过
①________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856
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4)影响
①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②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________运动。
[隐性深挖] 据必修Ⅰ教材P51《鸦片战争形势》和P52《十一口通商图》可知,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省是福建省,福州、厦门、淡水和台湾(今台南),这四处都属当时福建省。注意不要误认为是广东省,广东省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三个,即广州、汕头和琼州。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洋务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1)社会性质: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关系: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4)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瞩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5)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6)革命任务: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两次鸦片战争有何异同?
(1)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的性质:都是侵略性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的影响: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不同点
①从战争过程看
侵略时间变长: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
侵略国增多: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者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者为英法联军。
侵略区域扩大: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从沿海地区扩展到内地。
签约国增多: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②从内容和影响看
开辟的通商口岸增多: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了5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增开11处通商口岸。
中国主权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综上所述,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性质
史料 中国政府对陛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实行上又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
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文件》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解读】 史料是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和性质的论述,解读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史料的主旨。根据“高尚义务”“历史使命”“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等信息可知,史料是站在______________的立场上发表议论,它夸大了鸦片战争的客观影响,掩盖了其________的本质。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侵略
英国侵略者
? 主题二 鸦片战争的影响
史料 学者裴钰认为:“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解读】 本段史料主要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传统的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此学者则从现代化的角度论述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即鸦片战争使中国从古代__________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农业文明
? 主题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史料 “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唯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丧权辱国!”
——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是通过“广州”“历时十多年”进行时空定位;“兵戎相见,丧权辱国”指战争的爆发及战争的结果。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处“兵戎相见”指________________。史料中的“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指________、宁波、福州、上海。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厦门
【拓展归纳】
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历史观
(1)革命史观:鸦片战争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现代化(近代化)史观:鸦片战争客观上揭开了中国现代化(近代化)的序幕,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步伐等。
(3)文明史观: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二 中日甲午战争
主干梳理
1.原因
(1)____________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2)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战争过程
(1)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________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2)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返回目录
明治维新
丰岛
3.《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
(1)内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________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2)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①巨额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举借外债。
②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③允许日本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4.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联合干涉,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台湾
民族资本主义
[拓展深化] 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和实质
①原因:俄国在割占中国东北黑龙江以北大量领土的基础上,积极南下,企图霸占中国东北,称雄远东,日本占领辽东半岛直接构成对俄国南下政策的威胁,影响俄国在远东地区的霸权,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德国一方面想把侵略势力扩展到远东,另一方面希望以此拆散法俄同盟,此外,把俄国的重心牵向远东能减小德国在欧洲的压力;法国是俄国的盟国,对日本的干涉基本上是以俄国的立场为转移,同时也想借机增强在中国的地位。
②实质:三国干涉还辽是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矛盾和勾结。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日俄在中国的争夺,从而激化了日俄矛盾。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5.甲午战败的影响
(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2)《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西方列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甲午战败促使中华民族的普遍觉醒。中国的各个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多种史学观点理解中国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它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中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4)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政治上,《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②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普遍觉醒,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经济上,出现了办厂、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最终破产。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占领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其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的影响
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更为激烈;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实力大大增强;英、法势力逐渐下降;美、德、俄势力加强。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近代开辟通商口岸的影响
史料1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乡土经济瘫痪。”
【解读】 本史料的信息可通过概括史料内容获取。由“导致乡土经济瘫痪”可知,史料主要强调通商口岸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传统经济
史料2 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解读】 本史料前半句指出了通商口岸开辟的________;后半句从两方面概述了其作用。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传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
近代化
? 主题二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史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解读】 从史料信息可以看出,三次战争是指鸦片战争、____________和中日甲午战争。通过三次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历史。三次“耻辱性失败”,也惊醒了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产生了一个新中国”。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三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主干梳理
1.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兴起
(1)原因:外国教会势力肆意欺压中国民众。
(2)口号:“____________”。此口号的提出,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势力迅速遍及京津地区。
(3)影响: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运动。
返回目录
扶清灭洋
2.八国联军侵华
(1)起因:帝国主义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妄图瓜分中国。
(2)经过:________年6月,八国联军以“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为借口,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大沽登陆,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3)结果:八国联军攻陷北京,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900
(4)《辛丑条约》内容
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②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
③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__________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④惩办“首祸诸臣”等。
(5)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山海关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列强侵华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1)形成过程
①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④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呈现趋势
①侵略中国的国家:从一国侵略到列强共同侵略。
②经济侵略的特点: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③政治侵略的特点:从局部宰割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义和团运动
史料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解读】 一方面,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不是单一的____________,而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另一方面,作者对义和团运动作了客观辩证的评价,它既是“愚蠢的、非理性的”,又具有“____________”的成分。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农民运动
爱国主义
? 主题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史料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解读】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沉重打击了________________,导致了它最后的覆灭。“帝王之家”指清朝统治,“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在这一愿望推动下,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清王朝的统治
中华民国
命题一 爱国主义教育色彩浓厚
典题例证1
[2013?浙江卷]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B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为片面最惠国待遇,故本题应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此信息不符,故排除。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立意?策略] (1)命题立意: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大量权益,这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和人民灾难的重要因素,高考试题涉及大量这方面的内容,旨在突出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2)解题策略:一是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二是对重要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
(3)备考策略:近代不平等条约很多,内容繁杂而且容易混淆,应注意区分;同时注意把握一些专有名词的内涵,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仿真对测1
《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 )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B [解析] 本题材料的主旨是通商口岸租界的社会秩序由中国政府保护,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后,从政治角度看,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帝国主义日益干涉中国内政,清政府与列强公开勾结,维护列强在华利益,从这个角度讲,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选B项。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命题二 体现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典题例证2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结合材料“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运用近代化史观,可知C项正确。材料中领事馆这一机构的设立,未涉及外交方面领事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应选C 项。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立意?策略] (1)命题立意: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是史学界盛行的新史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历史的看法更接近现实,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2)解题策略:紧密结合材料信息,从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视角看待重大历史事件。
(3)备考策略:教材本部分内容多从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的角度讲述,复习时注意换个角度,即从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看待同一问题,很多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体会。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仿真对测2
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在西方一般是指封建时代),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
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
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
D.“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D [解析] 中国从中世纪的农耕文明逐步迈向近代工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故D项的说法错误。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命题三 史学素养备受命题关注
典题例证3
[2013?上海卷]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能力。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立意?策略] (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基本史学理论问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从矛盾对立双方都能接受的角度分析问题。
(3)备考策略:备考复习中应着重掌握一些史学研究方面的知识。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仿真对测3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时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时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A [解析] 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返回目录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返回目录
1.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②《天朝田亩制度》;③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辛亥革命:①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②中华民国的成立;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五四运动:①五四运动兴起的背景;②五四运动的口号;③五四精神。
目标引擎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主干梳理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广西地瘠民穷,灾害严重。
(3)洪秀全创立“______________”,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返回目录
拜上帝会
[巧思妙记]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2.天国兴衰
(1)兴起: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________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并进行北伐和西征。
(3)达到全盛
①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②太平天国进行了政权建设,颁布了纲领性文件——《______________》。
(4)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1853
天朝田亩制度
(5)后期斗争
①洪秀全重组领导核心,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
②洪秀全任命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6)最终失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意义
(1)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它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征有何主要表现?
(1)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农民阶级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
(2)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借鉴基督教教义创立了“拜上帝会”,还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太平天国运动同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4)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2.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相比有何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
②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形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
③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④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⑤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2)不同点
①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
②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③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没有提出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④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由“剿”到“抚”再到“剿”的变化。
⑤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3.农民阶级自身有何局限性?其救国道路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1)局限性:①从经济上看,农民阶级是分散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做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严重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2)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和策略,也不能担负起领导救亡图存的革命重任。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太平天国的工商政策
史料 1853年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发布《待百姓条例》,其中规定“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
【解读】 从史料看,太平天国允许商业发展,但利润归________,因此不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也不会调动________的积极性,这一政策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天王
农民
? 主题二 太平天国的理论宣传
史料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是尽中国之男儿而胁制之也。中国有中国之语言,今满洲造为京腔,更中国音,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满洲之所以愚弄中国,欺侮中国者,无所不用其极,巧矣哉!
——杨秀清等《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解读】 太平天国领导人通过发布檄文,动员民众,声讨“胡虏”,表现出较高斗争策略水平。 对所列举的清朝统治者的罪端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大多事项属义正词严,但也有个别事项牵强不当,如指“造为京腔”为惑乱中国的“胡言胡语”。所谓“奉天讨胡”,“奉天”指奉皇上帝之命,显然带有宗教色彩;“讨胡”,把清朝统治者乃至满族人以“胡”指称,也不免带有对________问题认识上的褊狭。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民族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考点二 辛亥革命
主干梳理
1.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
返回目录
2.准备
(1)组织准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____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2)思想准备:同盟会成立后,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黄兴等人发动的广州起义最为著名。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中国同盟会
3.爆发——武昌起义
(1)经过
①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起义爆发。
②起义胜利后,成立______________,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2)影响: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湖北军政府
4.高潮——民国的建立
(1)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
(2)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规定了内阁制和__________的国家组织原则。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三权分立
5.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①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
②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也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
③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
(2)标志:1912年2月,________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宣统帝
6.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__________________,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君主专制制度
[误区警示] ①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不可理解为推翻了封建制度,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根本改变。
②民国纪年法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确立的,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但1911年不是民国元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即民国一年而不是民国零年,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是:公元某年-1911年=民国X年,如1948年换算成民国纪年的计算方法是:1948年-1911年=民国三十七年。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统治工具,袁世凯控制着实力强大的北洋军,掌握着清政府的实权,这是袁世凯能够窃取政权的基础条件。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同盟会组织的涣散、孙中山等革命领导人对袁世凯本来面目认识不清等因素为袁世凯提供了可乘之机。
(3)旧官僚和立宪派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支持袁世凯掌权,进一步壮大了袁世凯集团的实力。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1)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在历史长河中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2)经济工业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本家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实业救国”潮流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显著发展。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3)思想近代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史料1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在《解放日报》上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解读】 史料1表明,在此之前很长时间里,我们对辛亥革命的了解是很不够的,特别是对它的__________的认识很不够。这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而且结束了已经统治中国几千年的_____________,它的历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历史意义
君主专制制度
史料2 据统计,1913年中国现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 082万元。到1920年,现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 062万元。另据估计,中国现代工业1914—1920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3.8%,面粉、卷烟等轻工业年增长率超过了20%。特别是钢铁、采矿、水泥、机器制造等重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1920年比1912年增长了2.5倍。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解读】 理解史料2,一要根据时间联系所学知识,二要通过数字变化体会经济发展的态势。出现上述历史现象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______________的发展。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民族资本主义
? 主题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要义
史料1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史料2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史料3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解读】 史料1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________。史料2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史料3体现了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____________的原则。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国家制度
三权分立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考点三 五四爱国运动
主干梳理
1.背景
(1)“二十一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趁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加紧侵华。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了“二十一条”密约,妄图独霸中国。
(2)巴黎和会
①召开: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英、法、美、日、意操纵和会,重新瓜分世界。中国政府希望以此改变屈辱地位。
返回目录
②结果:会议作出将德国在________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
[隐性深挖] 必修Ⅰ教材P64下半部分两段楷体字: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七项条件表明中国代表团正义、合理的要求;顾维钧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的发言,反映了其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为维护国家主权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山东
2.概况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
(3)运动中心转移: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后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4)运动初步胜利:1919年6月10日,北京政府罢免了________、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曹汝霖
3.五四精神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爱国精神是其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________、勇于解放的精神。
(4)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追求真理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彻底反帝反封建性?
(1)反帝:从斗争起因看,五四运动由山东问题引起,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决议。
(2)反封建:从斗争目标看,五四运动开始时提出罢免卖国贼职务,工人参加后,斗争矛头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从斗争口号看,“内惩国贼”。
(3)彻底:五四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坚决斗争、决不妥协的精神。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2.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2)五四运动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团结,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五四运动的性质、特点和意义
史料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各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运动无疑是一次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荡奔腾;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的巨变……
——美国著名华裔学者周策纵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解读】 第一则史料讲述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内容,第二则史料讲述五四运动的精神。史料反映出五四运动是由____________引发的,是巴黎和会分赃所导致的;运动从青年学生罢课发展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斗争矛头进一步指向帝国主义和卖国的北洋军阀政府,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______________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它孕育了________、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成为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山东问题
反帝反封建
爱国
? 主题二 五四运动的影响
史料1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血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
——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1920年1月29日)
【解读】 孙中山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行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________的,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爱国
史料2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今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我本人也极感同情。
——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
1913—1919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
【解读】 从史料2信息看,美国政府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是表面上“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但实际认为中国人“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持________态度。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同情
命题一 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典题例证1
[2013?海南卷]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B [解析] 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辛亥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立意?策略] (1)命题立意: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解题策略:材料信息与教材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
(3)备考策略:材料解读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回答一切历史问题的关键。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仿真对测1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C [解析] 从材料初小四年级课本以及“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可知,临时政府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命题二 历史主干知识或历史概念的理解认识
典题例证2
[2013?山东卷]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B [解析] 本题以陈独秀关于五四运动影响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紧扣一个“新”字进行思考。五四运动前,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使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新”的含义。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立意?策略] (1)命题立意:通过陈独秀的话,考查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2)解题策略: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新”字,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由此选出正确选项。
(3)备考策略: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现象和事件的高度浓缩,简短的几个字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复习时注意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仿真对测2
有人将五四运动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的群众运动”。这一评价表明( )
A.五四运动是对义和团运动的继承
B.科学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内除国贼”成为最为迫切的呼声
D.五四运动是一场组织严密的民众爱国运动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A项;“内除国贼”与材料捍卫国家主权、不排外无关,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群众自发的爱国运动,故D项说法不正确。“第一次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体现理性思想,故选B项。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命题三 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典题例证3
[2011?新课标全国卷]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权利的手段不同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A [解析]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的对比。“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两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B、C、D三项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不占主要地位。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立意?策略] (1)命题立意:通过两个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比较,考查考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解题策略:结合“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逐项分析比较,分清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3)备考策略: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学会分析比较相似或相近的历史事件,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这项能力需要在日常学习中经常性地培养。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仿真对测3
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
A.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B.湖北军政府继承了太平天国未竟的事业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相同
D.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D [解析] 注意两个文件中的关键信息“胡”(指满族),这是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而非实现民族独立,排除A项;两者阶级立场不同,革命事业的目的就不同,所以资产阶级继承农民阶级事业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阶级属性决定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是不同的,排除C项。
返回目录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