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1,159

首页 > 课件 > 高三
 

高考复习方案2015届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课件:第8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历史-岳麓版(共计112张PPT)

上传时间: 2014-10-12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八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返回目录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农业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土地制度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古代手工业方面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长期并存;手工业成就突出,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古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发展缓慢;官府控制对外贸易;在古代经济政策方面“重农抑商”与小农经济密切结合,导致商业发展缓慢;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对外贸易。
单元线索总览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返回目录
    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②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和特点;③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发达的手工业: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和成就;②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③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目标引擎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考点一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主干梳理
    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①起源:中国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②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③种植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相互交融。
    ④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返回目录
    (2)生产工具的演进
    ①耕作工具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曲辕犁
    (2)灌溉工具: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东汉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发明,以水力为动力)。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①著名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____、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
    ②治理黄河。
    ③地方特色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
    (4)经营方式的进步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芍陂
    ②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私有土地
男耕女织
    [误区警示] 古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演变
    (1)耕作方式上,经历了由刀耕火种、耜耕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2)经营方式上,经历了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自然经济方式下的个体农耕,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的土地制度。
    ②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井田是一种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③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________的私有土地。
    ④战国时期:形成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使用者
    (2)土地兼并及其影响
    ①土地兼并的发展:战国时期,土地兼并已经出现,一些人通过土地买卖获得土地而成为地主;进入汉代,________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②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历代解决土地兼并的方式: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土地买卖
    [隐性深挖] 必修Ⅱ教材P8“[清]陶煦《租核?推原》”信息:(1)以土地为根本,认为相对于珠宝、房产等财富,田地是最安全增值的蓄财方式,故皆热衷于买田置地;(2)当时社会上的大批资金流向土地买卖,一方面造成土地兼并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①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②产生原因:无地或少地农民的出现,是土地兼并现象的必然结果。
    ③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汉代已经比较普遍;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④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力因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因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③自身发展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④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资金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④严重的自然灾害。
    总之,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中国古代出现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
    ②政府原因: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重要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土地兼并。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影响
    ①消极影响: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积极影响: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促使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经营专业化、区域化的发展。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3.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沿革:氏族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贵族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奴隶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
    (2)规律: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形式;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变革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农业耕作方式与经营方式
    史料 《盐铁论》载:“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尉缭子?治本》:“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是两文献所描述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前者为一种耕作方式,后者为一种经营方式。具体而言,《盐铁论》所述反映了原始农业________的耕作方式,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这种耕作方式也严重破坏了环境。《尉缭子?治本》所述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即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刀耕火种
自给自足
?  主题二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史料 春节时,在农家的偏房门上常贴有“五谷丰登日,六畜兴旺年”的春联。而在十二生肖中,有六种动物为古代农民饲养的“六畜”。
    《吕氏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士容论》:“时至而作,渴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解读】 理解史料关键应分别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史料表明古代农业以________为主、畜牧业为辅;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发展。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种植业
精耕细作
?  主题三 认识自然经济下小农的生活处境
    史料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唐朝诗人聂夷中的《咏田家》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是了解本诗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诗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________,“卖新丝”“粜新谷”,反映了________进入流通领域;“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_______________紧密结合。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生活艰辛
农副产品
农业和手工业
?  主题四 古代土地制度
    史料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新全球史》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是抓住对土地的阐述。史料中的关键信息是“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这说明《新全球史》中提到的制度是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均田制
【拓展归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考点二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主干梳理
    1.主要部门和发展概况
    (1)主要成就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缂丝
景德镇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误区警示] (1)古代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最大区别:前者属于手工劳动,后者属于机器大生产。
    (2)中国古代手工业虽技术发达,领先世界,但却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手工业的自给自足性,缺乏革新的动力与社会基础。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主要经营形态
    (1)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①特点:家庭与手工业相结合。
    ②影响: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官营手工业
    ①产生:西周时期。从西周时期到________,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②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集中的大作坊;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生产不计成本;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明代以前占据主导地位。
    ③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细密分工和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技艺水平提高。
    ④不足:官府提供原料,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工匠的不满。
返回目录
明代前期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3)私营手工业
    ①兴起:春秋战国时期。
    ②发展:春秋之后,在曲折中发展,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部分;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____________,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④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前,以农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朝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________关系。
返回目录
官营手工业
雇佣劳动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巧思妙记] 古代手工业可归纳为三个“三”
    (1)三大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2)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多种经营模式并存、长期领先世界。
    (3)三大生产部门:冶炼业、纺织业、制瓷业。
返回目录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民营手工业经营为什么发展艰难?
    (1)市场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小。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加之规模大、技术精,冲击了私营手工业。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封建政府课以重税。
    (4)社会环境: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很大。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呈现出哪些突出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共存,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式。
    (5)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7)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8)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古代家庭手工业
    史料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是明确史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所以,史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________________,自给自足。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生产成本较低
?  主题二 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
    史料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周礼?冬官考工记》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解读】 理解史料关键是明确史料所阐述的核心是官营手工业。史料表明西周的手工业劳动者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他们既不可兼作他事,也不能________;官府对手工业的制造、管理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周礼?冬官考工记》反映了当时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等主要手工业部门,如“攻木之工”,详细地记载了车的制作方法,“攻金之工”,介绍了青铜合金配比的知识等。这表明当时官营手工业________,生产日益专业化。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改变行业
分工细致
?  主题三 古代私营手工业
    史料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西台漫记》载:“(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 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生计)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解读】 理解史料关键是明确史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状况。《张安世传》表明张安世虽为公侯,食邑万户,但仍创办了规模很大的纺织作坊,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富裕程度超过当时的大将军霍光,反映出西汉_______    _颇具规模。《西台漫记》反映了“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特征是为购买劳动力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__     ______为特征。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私人纺织作坊
自由雇佣劳动
【拓展归纳】
    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命题一 社会遗存作为命题素材
典题例证1
  [2013?江苏卷]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B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看出,应排除。由题干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墓葬中出土大量铁农具的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这有利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立意?策略] (1)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遗存反映的时代;其次,要结合所学知识,逐项推断选项所述是否正确。
    (3)备考中要关注新的考古发现,如古建筑遗址,古代瓷器、船只等的出土等。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仿真对测1
  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C [解析] 家蚕茧的被发现可以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C项正确;单个的材料不能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不能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排除A、B两项;材料虽是孤证,但作为文物,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命题二 针对某个历史时期特征的考查
典题例证2
  [2013 ?四川卷]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C [解析] 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说明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养蚕缫丝的纺织业,故本题选择C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和《说文解字》中的记载不能确定商朝时期出现纺织业,故排除A、D两项;黄道婆是元朝时期的人,故B项不合题意。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立意?策略] (1)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2)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把握题目考查哪个时期的哪方面的历史现象;其次,准确再现基础知识。
    (3)备考中要关注西周的“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汉代的重农抑商;唐代曲辕犁;宋代的制瓷业发展;明朝中叶官私营手工业的变化等。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仿真对测2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材料阅读与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对屠宰耕牛的严厉惩罚,主要因为牛是农业生产动力。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到明朝仍对牛重视,故D项正确。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命题三 把握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典题例证3
  [2013?福建卷]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  (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内容为唐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不得别入诸色”体现了限制工种调整,故排除含①的选项。“工巧业作之子弟”“传家技”体现了官营、世袭的特点,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立意?策略] (1)本题以唐代手工业的发展为切入点,以组合型方式呈现,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其中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就是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3)备考中要关注某一个历史现象的某个方面具有多种要素的知识,如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其特点等。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仿真对测3
  《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私田开始出现 ②农业产量的提高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D [解析] 从时间上判断,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00年)为中国春秋末期,而春秋初期私田已经出现,排除①。铁器的推广促进了牛耕的发展、农业产量的提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返回目录
第14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返回目录
    1.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①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线索;②古代城市的繁荣;③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①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②海禁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其影响;③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目标引擎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点一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主干梳理
    1.商业的发展
    (1)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这就是原始商业的产生。
    (2)初步发展——商周时期:商朝已经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________”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3)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①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返回目录
工商食官
    (4)繁荣时期——隋唐时期
    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②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高峰期——宋元时期: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6)出现新特点——明清时期
    ①商业市镇兴起,________占据主要地位。
    ②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
    ③白银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货币经济
    2.城市的繁荣
    (1)城市是社会的中心,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的功能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2)阶段特征显著
    ①自周秦迄唐代: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并与民居隔开;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代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②宋代:打破________界限,形成街市;打破区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坊市
    [隐性深挖] 必修Ⅱ教材P22《〈清明上河图〉中汴河船运的景象》信息:从运输业发展来看,当年汴京水上运输繁忙;从商业发展来看,街上店铺林立,服务设施健全,客流量较多,说明当时城市商业繁荣,打破了“坊”“市”的限制;从手工业技术发展来看,可观察到当时的建筑、衣饰、交通工具等信息;从社会风俗来看,可直观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衣、食、行、地方风貌、经济文化生活等信息。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3)城市的发展
    ①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都繁盛一时。
    ②明清时期:除了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________地区为盛。
    3.“重农抑商”
    (1)产生
    ①时间:________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②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________的取向发生矛盾。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江南
战国
中央集权
    (2)发展
    ①时间:西汉。
    ②原因: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
    ③表现:汉高祖严格限制商人,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④影响: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3)松动
    ①时间: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②表现: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________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官商分利
    (4)强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表现: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
    ③危害: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________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工业文明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变化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1)原因
    ①政治方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国家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⑤金融:货币、金融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⑥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等。
    (2)变化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间、场所的界限。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④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⑤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⑥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3)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夜市、晓市等。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3.“重农抑商”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积极作用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统一并且不断发展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奉行以农为本的重农政策,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耕战政策,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2)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封建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城市商业的变化
    史料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北宋都城汴京)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席……
                                ——《东京梦华录》
    【解读】 理解史料关键是明确几则史料所述的内容是从隋唐到宋代城市商业活动的变化。《新唐书?百官志》反映了隋唐时期禁止城市居民沿街开设店铺,城市内划定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市”中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交易活动有严格的________限制。《宋会要》和《东京梦华录》反映出北宋的商业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不禁夜市,打破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打破了商业活动的________限制。这种变化反映了商业管理日趋________   的趋势。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时间
地域
开放和自由
?  主题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
    史料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是把握时间“明代中后期”,主题是“江南乡村城镇化”。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特点是专业性强,________。产生的重大影响表现为发挥了商品集散中心的作用,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_____________;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分布密集
分工与合作
?  主题三 “重农抑商”政策
    史料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是弄清“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人致富的关系。史实表明了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即史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______    __的倾向。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上下相背离
【拓展归纳】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突出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点二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主干梳理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2)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明中叶以来,占据了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3)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4)赋役制度: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
    (5)国力强盛: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返回目录
    [隐性深挖] 必修Ⅱ教材P26提及“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一结论的前提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可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思考),还有广泛植棉(可联系宋元以来棉花的种植以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来思考)。但此处不要把双季稻的扩种理解为“食”结构变化的因素,也不要把丝织业发达理解为“衣”结构变化的因素,对此,只要联系我国古代水稻种植和养蚕缫丝的历史就容易理解了。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2.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产生时间:________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3)特征:在这种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明朝中叶
    [巧思妙记]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4)概况:苏州的工匠分“________”和临时工两种,当地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雇工人数众多。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手工工场,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和民间小手工作坊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5)地位:这种新的因素只是在________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匠有常主
江南
    (6)阻碍因素
    ①经济结构:________、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居主导地位。
    ②封建剥削:官府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③专制统治: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④不利政策: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耕织结合
    3.近代前夜的危机
    (1)中国
    ①经济上,固守农耕经济。
    ②外交上,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2)西方: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误区警示]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2)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核心探究
【问题精要】
    1.对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评价
    (1)实施原因
    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以及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③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勾结,形成反清力量。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2)评价
    ①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巩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的心理。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史料论证】
?  主题一 近代前夜的危机
    史料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是理解“貌似”和“凄凉”的含义。史料说明了明清时期,尽管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居世界领先,但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下,新经济因素未能顺利发展,导致清王朝在__________________中衰落。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  主题二  海禁政策的实行
    史料 “国处禁海之例,始因倭夷违谕而来,继恨林贤巨烛之变,故欲闭绝之”“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故尝禁其往来。”“诏户部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不许出番。”
                                ——《明太祖实录》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一是注意通过出处体会时间;二是体会“禁海”的理由。史料表明明初实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禁止铜钱与白银外流
?  主题三  闭关锁国政策
    史料 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还曾写过一首诗自嘲:“皇祖精明勾股弦,惜吾未习值髫年。而今老固难为学,自画追思每愧旃。”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解读】 理解史料的关键是通过乾隆两首诗的大意和漫画中的文字,体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史料表明清朝闭关不开、排拒外来势力;乾隆帝对自然科学一窍不通,对新事物无动于衷;___   _____,闭塞了最高统治者的耳目。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无知和自大
命题一 否定型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典题例证1
  [2013?浙江卷]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C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雕鞍银镫,装饰焕烂”相符;B、D两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相符;题目只涉及统治阶层对商人的限制态度,未涉及人民群众的态度,故C项中“全社会”的说法过于绝对。本题应选C项。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立意?策略] (1)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及反向思维的能力。
    (2)备考中要关注那些要点层次较多的知识点,如宋代城市与前代相比所发生的变化;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及这一时期阻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等。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仿真对测1
  唐代杜牧诗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里的“酒旗”就是古代的一种商业广告。丰富多彩的古代商业广告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姿多彩的广告形式中,与其他三个广告形式明显不同的是(  )
    A.“开起胭脂绒线铺,门前挂着花栲栳儿。”( 《京本通俗小说》。花栲栳儿:柳筐及其图案。)
    B.“墙外卖药者九年无一日不过,吟唱之声甚适。” (南宋范成大《范石湖集》)
    C.“却说庙外街上, 有一小伙子叫云:‘本京瓜子,一分一桶。’”(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D.“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A [解析] 古时店铺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往往在门前悬挂一些布招,称为幌子。招幌广告一般以生动形象的图案来表现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项目,容易为顾客所接受。A项里的“花栲栳儿”就是典型的招幌广告。而B、C、D三项反映的都是口头广告。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命题二 数据表格与其主题作为主干素材
典题例证2
  [2013?四川卷]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B [解析] 本题由图表切入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图中数据可知1620—1850年城镇人口增长两倍多,而农村人口增长不到一倍,可见城市经济规模扩大明显,故本题选B项。由图表信息不能得出基本实现城市化的结论,故A项错误。城市和农村人口都在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在增长,C项错误。从图表中不能得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的结论,本题D项错误。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立意?策略] (1)本题由图表切入考查提取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数据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正确的做法:第一,将所有数据串联起来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观察;第二,发现和利用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明确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第三,结合题目要求和学习内容,确定正确选项。
    (3)备考中要关注商业发展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商业市镇数据的变化。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仿真对测2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A [解析]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州县集市的密度应该是南方超过北方,排除D项;从明清各地集市变化反映不出B项和C项;而从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 A项符合题意。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命题三 加大对核心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
典题例证3
  [2013?广东卷]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C [解析] 本题以桓谭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考查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本题的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东汉初年”,二是核心内容“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所以桓谭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项商人与封君勾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削弱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相违背。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立意?策略] (1)本题以桓谭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考查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2)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据材料明确所要考查的概念是什么;其次,应结合材料和所学,逐项推敲是否符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对这一概念的表述。
    (3)备考中要关注如下概念:商帮、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仿真对测3
  嘉庆二十二年,清廷谕令皖、浙、闽三省巡抚,“严饬所属,广为出示晓谕,所有贩茶赴粤之商人……永禁出洋贩运……若不实力禁止,仍私运出洋,别经发觉……除将守口员弁严参外,并将该巡抚惩处不贷”。下列哪一认识是对清廷此政策的有力反驳(  )
    A.大量商品输出将遏制生产力发展
    B.禁绝一切对外交往将拉大中西差距
    C.大量商品输出将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D.航海贸易将减少国内商品流通手段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C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了清廷屡颁出海货种禁令的原委。作为驳斥清廷海禁政策的论点,应充分说明大量商品输出海外的益处。大量的商品输出,可以刺激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工具,排除A项;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不是“禁绝一切对外交往”,排除B项;大量的商品输出可以通过航海贸易直接换回大量金属货币,以增加国内商品的流通,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故C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排除。
返回目录
第15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