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 2014-08-12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总第49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整理重大历史事件和独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感受新生事物的魅力,热爱生活生命,崇尚科学、民主、与自由。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影响
【学习要点】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 的逆流。
(2)辛亥革命使 观念深入人心。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场 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 __》。
(2)代表人物:______ ___、__ ______、____ __ _、_____ _ 。
(3)前期指导思想: 和 。????????????? ????????
(4)运动中心:__________。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基本内容:“三个提倡、三个反对”,即:“提倡 ,反对 ;提倡 , 反对 ;提倡 ,反对 ”。
(2)代表人的主要观点:
①陈独秀: 和 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从 的观点出发,说明 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都是与 不相容;还发表《 》一文,主张新文学。
②李大钊: 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其实就是复辟帝制的先声;批判它,其实就是反对 。
③鲁迅:在短篇小说《 》中,指出了 的吃人本质,痛斥了一切所谓的 ,呼吁人们推翻这吃人的旧制度。
④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一文,提出 ,要求用 来取代 。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学后反思】
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练习
(总第50课时)
1.陈独秀因为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这里的“Democracy and Science”指 ( )
A.科学与技术 B.民主与共和 C.自由与平等 D.民主与科学
2.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3.右图所示的漫画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一项内容是( )
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功绩在于 ( )
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C.揭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权威
5.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6.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 )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D.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中国的思想武器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前有怪诞之事发见。……怪诞之事实者何也?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的孔子之道为修身之大本” ——引自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引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怪诞之事实”发生在谁的统治时期?这种“怪诞之事实”具体指文化领域推行的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其所谓的“光明世界”指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
(3)试分析当时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抵抗黑暗,为此他们在运动中有哪些行为?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