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 > 教案 > 九年级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上传时间: 2014-07-28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分享到: 更多


立即下载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免费下载: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
       3、初步了解掌握九叶诗派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把我诗歌中的丰富意象
       2、诗歌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计划课时:两课时   


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个名字——查良镛。他是谁?
     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应该知道,这是金庸先生的原名。再看——查良铮,有谁知道?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的穆旦。二人皆为清代诗人査慎行的后人。穆旦和金庸是唐兄弟关系,徐志摩和金庸是表兄弟关系。而海宁査家历史极为悠久,系出春秋查子,代代书香,明清以来是 “文宦之家”,文人学者辈出。

一、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作品呈现出诗人对人类生存状况、民族前途命运思考的痛苦。他有一份不平衡的心,一份思想者的坚韧的风格,在别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的勇敢去突破。穆旦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创作于1942年2月。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自读,找一到两个学生示范读。
2、播放录音示范读。
3、找一到两个学生读。
4、全班齐读。

三、分析诗歌。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爱这土地》,当时给大家介绍了一种诗歌分析方法,叫做意象分析法,今天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同样的用这个方法,但是不同的是,在《我爱这土地》中,意象都是用景物表现出来,而今天这首诗中,意象除了有景物,还有人物。(一边说一边黑板板书意象、景物、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意象入手,结合创作背景,鉴赏分析这首诗歌。
(一)题目分析
1、在题目中,包含了那个意象?
明确:夜
2、什么样的夜?
明确:寒冷的腊月的夜。
3、腊月已经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再加上寒冷这个词去修饰?
明确:冷到极致,死气沉沉之感,萧瑟荒凉,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正处在最黑暗的日子里。

(二)分析第一节
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1、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哪些意象是景物,哪些是人物?
明确:
景物:寒冷的腊月的夜、枯干的田野、大麦和谷子、古老的路、憩息的牲口、冻结的小河、闪着的灯光。
人物:厚重的、多纹的脸。
2、这些意象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荒凉、萧瑟、颓废
3、这样荒凉、萧瑟、颓废的村庄难道就一点希望都没有吗?如果有,哪里体现出来了?
明确:大麦和谷子是收获的象征,牲口憩息了但是也有醒来的时候,小河冻结了但是也有解冻的时候,田野里还闪着一盏灯光(为什么是闪着,不是亮着,闪说明灯光非常微弱,希望虽有,但是现在还很渺小)
4、他在想什么?他在做什么?
①思考,到底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
明确:想的是生存,做的是永远艰辛的劳作。
②这个“他”仅仅是指村庄里某一个老人吗?
明确:象征着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在艰难的生存着,艰辛的劳作着。
所以,这一问,是作者对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思考与追问,而这种思考与追问是与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的。

(二)分析第二节
1、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哪些是景物,哪些是人物?
明确:风(向东吹、向南吹、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风这样大岁月这样悠久),木格的窗户、堆着的沙土、泥草的屋顶、儿郎。
2、这些意象给人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无止境的苍凉与衰败。
3、在这些苍凉的意象中,我们能看到希望吗?
在这一节中,有一个人物——儿郎,我们都知道婴儿一般都是象征希望的,那么这里的儿郎是希望的象征吗?
明确:儿郎是被吓哭的,这本身已包含一种悲剧性的情感。
4、怎样理解“他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的打鼾”?
明确:他长大了依旧还是会和他的父辈们一样打辛苦劳作,变成一幅厚重的、多纹的脸,这是生命的悲剧性的轮回。
5、怎样理解“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
明确:对中华名族生命轮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而这句的反复更加重了这种叹息之声。
而这种对命运轮回的叹息正是第二节作者对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思考与追问。

过渡:在第一节中,我们看到了田野了闪着的微弱的灯光,看到了隐约的希望,在第二节中,我们只看到了命运悲剧的轮回,只有叹息之声,那么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还有复兴的希望吗?下面来看看在第三节中,作者是否给了我们答案。

(三)分析第三节
1、在第三节开头,诗人就开始追问,“火熄了吗?红的炭火拨灭了么?一个声音说”,火和炭火象征什么,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
明确:火和炭火象征着希望,一个声音既是诗人对中华民族未来的追问,也是我们中华儿女自己对自己的追问。
2、希望到底有没有?你从诗中哪里看到的?
学生默读最后几句,思考。
3、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灰烬的遗留,这灰烬中会埋藏着什么呢?
明确:希望的火种。
4、怎样理解“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
明确:对于我们的祖辈而言,他们的一生是遗憾的,他们无法给我们力量和希望,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来实现希望。
5、怎样理解“用旧的镰刀、锄头、石磨、大车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明确:这些劳作的工具上升到了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象征,他们在静静的承受一切的苦难,积蓄着力量,在绝望中反抗,预示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第一节

            景物:夜、田野、路、牲口          荒凉、萧瑟、颓废
                  小河、大麦、谷子、灯光      隐约的希望
意象
                人物:厚重的、多纹的脸
            他在想什么?
追问                                     对整个中华民族过去和
            他在做什么?                 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第二节

              景物:风、窗户、沙土、屋顶       无止境的苍凉与衰败

   意象  

              人物:儿郎

   追问     我们不能够听见                      对命运轮回的叹息


                             第三节

  意象     景物:镰刀、锄头、石磨           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象征
           大车、雪花

  追问     火熄了吗?
           红的炭火拨灭了吗?              对华民族未来的追问










过渡:思考:《我爱这土地》和《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这两首诗都有着丰富的意象,而且都创作于抗战时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那么读起来,这两首诗给你感觉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四、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1938—1948)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艺术手法上,艾青:“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注重“思想的知觉化,在诗歌里塑造新颖奇特的、有丰富象征意味的意象,从而表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注。


 

下载说明:

1.
云计班班通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站用户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与客服联系,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
客服邮箱:service@yjbbt.com 客服专线:4006-690-418 客服QQ:8641595
2.
如果发现不能正常下载该资源,请检查以下问题;如检查后正常,请举报该资源。
(1)是否为网站内的注册用户,是否登录本网站;
(2)账户内的云币是否足额;
(3)账户内的精品点是否足额。
3.
如果发现下载的资料存在问题,可向网站客服投诉。请明确告知资源名称、下载地址及存在问题。投诉问题经查证属实,将双倍返还消费的云币。
4.
未经本站许可,任何网站不得非法盗链及抄袭本站资料(如引用,请注明来自本站)。一经发现, 云计班班通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诉的权利。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点击左侧字符可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