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时间: 2014-07-28
上传者: admin
星级: 一星级
文件大小: 152KB
所需下载精品点:5
喜讯:云计班班通倡导免费下载,首次注册即赠送 500 精品点,邮箱验证赠送 60 精品点,完成首个资源下载赠送 60 精品点,每天登陆赠送 20 精品点。
上传资源:一星加5点,二星加10点,三星加20点,四星加60点,五星加120点。比如某资源被评五星,课件每被下载一次,给上传者送120*60%精品点,下载10次,上传者被加720精品点。各位老师多多上传,共建免费课件资源下载平台。
九年级语文(下)(长春版) 一、二、三、四课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倾情(qūn) 国殇(shāng) 瞬息万变(shùn)
B.双眸(mú) 旌旗(jīng) 万籁俱寂(lài)
C.慰藉(jiè) 亲吻(wěn) 连缀绵延(zhuì)
D.踌躇(chú) 震颤(zhàn) 雷霆万钧(tí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文学常识填空。(4分)
(1)屈原,名 ,战国末期楚国人。 是其代表作。
(2)李白, 朝诗人。“行路难”为乐府旧题,内容多写 及 之意。
(3)朱自清,现代作家、 、 。散文代表作有 等。
(4)沈从文,原名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 等。
4. 仿照下面例句形式,在横线上再续写一个句式相同、字数相等的句子。(2分)
例句:不是每一条江河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仿句: , 。
5.长白山是东北名山,其火山口积水成湖,形成天池。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江之源,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月景如“静影沉璧”,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急流是“素湍绿潭”,其实天池之美亦毫不逊色。请根据所给上联,化用古诗文名句,对出下联,表现天池之美。(3分)
上联:长白山林壑尤美
下联:
6.口语交际。(4分)
朱永新教授等认为当前部分国民心态浮躁与疏远于阅读、远离经典、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有极大关联。因此,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
余秋雨则明确表示反对。其理由是:一、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没有必要增加类似节日;二、在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阅读不是欠缺,而是灾难;三、在今天,阅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余秋雨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
不久,朱永新又发文《余秋雨先生,请不要误导中国人》。
两种争论十分激烈,也在各地引发是否设立阅读日的讨论。
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是否需要设立“长春青少年阅读日”?请根据你的体会,简要
写出理由。
二、阅读理解(33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羞”,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1分)
8.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1分)
9.“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1分)
10.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
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5分)
①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②他少年出外谋(móu)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③哪知老景却如此颓唐!④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不能自禁。情郁(yǜ)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chù)他之怒。⑤他带我渐渐不同往日。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掂记着我,掂记着我的儿子。⑦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zù)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⑧我读到此处,在晶荧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⑨唉!⑩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文中加点字的注音,“郁(yǜ)”的拼写有错,其他三个都正确。
B.文中加点字的注音,“谋(móu)”的拼写有错,其他三个都正确。
C.文中加点字的注音,“箸(zù)”的拼写有错,其他三个都正确。
D.文中加点字的注音,“郁(yǜ)”“箸(zù)”的拼写有错,其他两个都正确。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上段文字有四个错别字,分别是⑤句中的“带”,⑥句中的“掂”,⑦句中的“惟”,⑧句中的“荧”。
B.上段文字有四个错别字,分别是③句中的“景”,⑥句中的“掂”,⑦句中的“惟”,⑧句中的“褂”。
C.上段文字有四个错别字,分别是③句中的“景”,⑤句中的“带”,⑥句中的“掂”,⑧句中的“荧”。
D.上段文字有四个错别字,分别是③句中的“却”,⑥句中的“掂”,⑦句中的“惟”,⑧句中的“褂”。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颓唐”“颓废”都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意思,因此文中的“颓唐”可换成“颓废”。
B.文中的“琐屑”应解释为细小的事情。
C.第②句的最后一个分句缺宾语,应改为“做了许多大事”。
D.第④句中的“情不能自禁”多余,应删去。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段文字选自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B.第⑩句的标点符号有错,“?”应改为“!”。
C.第⑧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第⑥句是一个多重复句。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1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1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蜘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三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渺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花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的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
15.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舅舅”好不好?为什么?(2分)
16.第②段写道:“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读《背影》时想到自己的父亲?(2分)
17.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①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
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
②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
这句话里“光洁无瑕的美玉”用来比喻什么?
18.第④⑤段的画线句都提到舅舅的收入,它们所表达的意思矛盾吗?为什么?(2分)
①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
②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中“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一句,表现了舅舅饮食恶劣,生活艰难。
B.第④段写“近三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这是因为舅舅一心投入城市建设,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
C.第⑥段中“我”感觉“钞票特别重”,“一捏就能渗出汗来”,形象地表明“我”深刻理解舅舅打工的艰辛和家庭责任之重。
D.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城市和农村不可分割的关系,肯定城市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20.阅读第④段中下面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3分)
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链接材料】
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摘自央视春节晚会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的《心里话》)
舅舅流下了泪水,因为他: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谢 谢
张晓风
让我再重复那两个神奇的叠音:“谢谢。”
而在世风日薄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少地发现涌自内心的谢意,不管是对人的,还是对天的。
《风俗通》里引邵子《击壤集》中的句子这样说:“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其实,值得感谢的岂止是天、地、日、月、星辰?天地三光之外的主宰岂不更该感谢。
在这茫茫大荒的宇宙中,我们究竟曾经付出过什么而可以这样理直气壮地坐享一切呢?我们曾购买过“人生之入场券”吗?我们曾预订过阳光、函购过月色吗?对于我们每一秒钟都在享用的空气,我们自始至终曾纳过税吗?我们曾喝过多少水?那是出于谁的布施?
然而,我们不肯说:“谢谢。”
如果花香要付钱,如果无边的年年换新的草原和地毯等价,如果喜马拉雅山和假山一样计石块算钱的话,奥纳西斯(希腊船王)的遗产够付吗?如果以金钱来计,一个人要献上多少钱,才有资格去观赏令人感动泣下的一个新生婴儿发亮的眼睛和挥舞的小手呢?
然而,我们不肯说:“谢谢。”
古老的故事里记载:“汉武帝以铜作承露盘,高二十丈……上有仙人掌金盘,承露和玉屑饮之以求仙。”
其实,汉武帝的手法是太麻烦了,承受天露是不必铸造那样高耸入云的承露盘的,如果上帝给任何卑微的小草均匀的露水,他难道会吝惜把百倍丰富的天恩赐给我们吗?
要求仙,何须制造“露水加玉屑”的特殊饮料呢?
只要我们像一个单纯的孩童,欣然地为朝霞大声喝彩,为树梢的风向而凝目深思,为人跟人之间的忠诚、友谊而心存感动。为人如果能存着满心的美好,岂不比“成仙”更好?那些玉屑调露水的配方并没有使一个拥有雄图大略的汉武帝取得应有的平静祥和,相反的,在他老年时一场疑心生暗鬼的蛊惑里,牵连了上万人的性命。
他永远不曾知道一个知恩感激的心才是真正的承露盘,才能伸到最高的云霄中,承受最清冽的甘露。
中国人谦逊,每喜欢说“谬赏”“错爱”,英文里却喜欢说,“相信我,我不会使你失望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能接受的是前一种态度,当有人赞美我或欣赏我时,我心里会暗暗地惭愧,我会想:“不!不!我不像你说的那么好,绝没有那么好,你喜欢我的作品,只能解释为一种缘分,一种错爱。古今中外,可欣赏可膜拜的作品有多少,而你独钟于我,这就使我感激万分。”
我的心在感激的时候降得更卑微、更低,像一处深陷的湖泊——我因而承受了更多的雨露。
到底应该是由大地来感谢一粒种子呢?还是那种子应该感谢大地呢?都是的。
感谢会使大地更温柔地感到种子的每一下脉动,感谢也会使种子更切肤地接触到大地的体温。他们彼此都因谢意而更欣悦更满足。
“谢谢”使人在漠漠的天地间忽然感到一种“知遇之恩”。
“谢谢”使我们忘却怨尤,豁然开朗。
让我们从心里说一声“谢谢”!
——对我们曾身受其惠的人,对我们曾身受其惠的天。
(有删改)
21.《击壤集》中“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中“三光”具体指的是什么?
(3分)
22.为什么作者要“再重复那两个神奇的叠音:‘谢谢’”?(2分)
23.文中画线的句子极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
24.结合文章,请你概括一下常说“谢谢”的好处是什么。(2分)
三、写作(50分)
25.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有句名言:“思考和让别人思考。”中国有句俗话叫“三思而后行。”世界纷繁复杂,事物千差万别,谁高谁下,孰优孰劣,如何处理,如何面对……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比较和思考。
请以“学会思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九年级语文(下)(长春版) 一、二、三、四课检测题参考答案
1.C(A.倾qīng;B.眸móu;D.颤chàn。)
2.B(此题考查同学们词语量的积累和对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做这类题,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择正确的还是有误的,凭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来选择,也可使用排除法。选项B中,“身临其境”不当,应为“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指亲身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指替别人着想。)
3.(1)平 《离骚》(2)唐 世事艰难 离别悲伤(3)诗人 民主战士 《绿》(4)沈岳焕 《边城》(结合本单元课文注释及以前积累,此题不难回答,注意“骚”“沈岳焕”的书写。)
4.仿写示例:不是每一个青年都能成才,不上进的便成了平庸。不是每一棵树苗都能成材,不成长的便成了枯枝。(注意题目要求“续写一个句式相同、字数相等的句子”,根据例句分句间关系仿写。)
5.示例:①天池水浮光跃金;②天池水波澜不惊;③三江源水尤清冽。(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对对联要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下联应以天池为内容,还应化用古诗文名句。)
6.示例1:设不设节日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我们大家要认同“阅读”,尤其是青少年要加强阅读。如若不然,便是形式而已;如若认同了,一个国际读书日就足够了,何必再增设“长春青少年阅读日”呢?
示例2:其实设阅读日不是根本目的,最根本的是要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意识,呼吁大家真正地好读书,读好书。赞成增设“长春青少年阅读日”。
示例3:阅读好的书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没有阅读,我们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如何传承?赞成设立“长春青少年阅读日”。(答赞成与否都可,关键是要说明理由。)
7.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根据诗人写作此诗时的心情和当时所处的环境回答。)
8.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这里指前途一片渺茫。(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概括。)
9.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悉“垂钓”“梦日边”的典故,揣摩诗人的心理。)
10.“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先理解诗句的本意,然后说出它作为赠言的引申意义。)
11.D(熟悉“郁”“谋”“触”“箸”的读音及语音规则,此题就容易答出。)
12.C(此题考查了形近字、同音字的书写情况。注意平时积累,才能做好此题。)
13.A(文中的“颓唐”不可换成“颓废”,“颓唐”在这里不是精神萎靡不振的意思,它应当解释为衰颓败落。)
14.C(“我又看见那……的背影”,这是“我”的想像,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15.示例:①不好。文章写了舅舅以及像舅舅一样的农民在城市这块“庄稼地”上的生活。用“城市农夫”这个题目就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标题比“我的舅舅”更贴切。②好。可以把舅舅看作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的代表,用“我的舅舅”为标题,更为亲切。(赞成不赞成皆可,关键是要言之成理,说出自己的想法。)
16.《背影》中家境的艰难,父亲尽心尽力支撑家庭以及对孩子的关爱引发孩子们想到自己的父亲。(结合《背影》的主题和本文的内容作答。)
17.①每月收获近千元的现钞;使孩子在知识面前拥有尊严;使他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好一些。(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出来,意思对即可。)②繁花似锦的城市。(与舅舅的双手的粗糙形成对比的是城市的光鲜亮丽。)
18.不矛盾。两句话分别写舅舅的收入高低,比较参照的对象不同。①句说舅舅的收入可观,是相对于舅舅在农村的收入以及在城里打工的汗水成本而言;②句说舅舅收入低,是相对于有些人挥霍掉一顿饭钱而言。(二者虽然都写了舅舅的收入,但由于参照对象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19.C(A.“表现了舅舅饮食恶劣,生活艰难”不对。B.“舅舅一心投入城市建设,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说法不对。D.“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城市和农村不可分割的关系,肯定城市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理解有误。)
20.示例A:自豪(骄傲) 从这些孩子身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也是爱父母、有志气的。 示例B:激动 从中看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农民工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尊重。(结合舅舅的生存状态和诵词的内容作答,意思符合情境即可。)
21.日(太阳)、月(月亮)、星辰(星星)(联系第4段中“值得感谢的岂止是天、地、日、月、星辰?”可知。)
22.因为在世风日薄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少地发现涌自内心的谢意,不管是对人的,还是对天的。(联系文章第2段可知,可用原句回答。)
23.示例:运用排比、反问和比喻,使语言生动而极有气势。表现我们对大自然恩惠的漠视,激发人们的感恩之心。(结合语句内容,从修辞手法的作用去分析,也可抓住关键词分析。)
24.(1)得到更多恩惠;(2)心情愉悦(欢欣满足);(3)忘却怨尤;(4)与天地沟通。(结合文章,进行概括总结,在有些段落可直接找到答案,如文末几段。)
25.思路点拨: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写好这篇作文,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仔细审题。话题作文审题要注意“三审”:审材料或提示语,审话题,审题目要
求。本题中明确要求我们以“学会思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找准入口处。要选取最佳、最小的切入口,确立文章的主题。话题作文不受文
体限制,在写作时要注意将话题加以限制,以小见大,将宽题变窄。
(3)精心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使人耳目一新。
(4)确定文体,精心选材。同学们确定文体,要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独特见解。
例文:
学习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如果只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观约取,标新立异。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著,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收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工夫,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巅。
点评:作者见解睿智而独到。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篇文章构思的大气,基于对思考的细腻体察,小作者信笔写来,浑然天成。文章始终洋溢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热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资源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