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套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1,159人
3.4《数字地球》教案(3)(湘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2、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 在获取和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锻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提取、整理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资源、人口问..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教案一、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www-2-1--com(1)标准解读 1)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实录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实录为第一课时内容,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区域问题的同时,为解决区域问题、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重..
《区域发展差异(第2课时)》教学设计授课年级高二学科地理标题南北差异与西部大开发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1授课日期2013年9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 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③理解并掌握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对比思维:通过列表比较南方和北方的差异②举例分析:通过案例探究,探讨西部大开发的解决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②学习并熟悉西部状况,认识到西部的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必要性。重点难..
《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课题1.1区域的基本含义备课人 主备课人: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双层次问题导学法教材分析及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 教材内容按"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 "的顺序组织。 区域的特性:相似性;差异性;开放性。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产业结..
我说课的课题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小节。一、遵循的教学理念是: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地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得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读图思考: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点拨: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章节名称 《第四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课标分析: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标志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是第一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化成二三产业的过程,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同时又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 初步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5.通过观察东北地区景观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的关系 ..
人教新课标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教案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学习了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围绕着河流的梯级开发,河流上该不该建坝这一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本节课主要从问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基本方法(一分为二)使学生对如何展开问题研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借助网络及其他媒体的资源,学会搜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信息,并对它们进行筛选、整理、分析,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教学重点 探究问题..
《第二节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学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蒋文庆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21教育网 一、知识梳理(课前预习) 1.流域基本概念 (1)流域:又称 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 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 区总称,一般指地面的集水区。 (2)水系:河流水系由 和..
第2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1.com 二、教学内容分析(已有知识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地区为例,介绍其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具体体现为热带雨林被破坏。通过对热带雨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的认识,突出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教材以西北地区为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说出遥感的一般原理和主要工作过程。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www-2-1--com 2.说出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及一般工作过程。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说出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工作程序。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列表比较"3s"技术的区别。 5.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了..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一、内容综述 二、课标要求:1. 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详解: 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能归纳出区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