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传资料388套 / 总1188,912

新注册会员35人 / 总7910,418

首页>资源列表>>语文>高中>人教版
 

学年段

  • 全部资源
  • 教案
  • 课件
  • 试卷
  • 素材
  • 视频
星级筛选:
  • 高中人教大纲版语文第三册:17 六国论1

    17 六国论 ●从容说课 《六国论》是评论史事的文章。中心是论说战国时代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指出赂秦的结果使秦国日益强盛,自己的国家日益衰弱,并且影响到不赂秦的国家,而终于被秦所吞并。苏洵写本文,表明了他反对赂秦,主张联合六国共同抗秦的观点,实际上他是通过论史来评论时政:对北宋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进行批评。北宋王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妥协苟安。北宋屈辱苟安的对外政策,与六国屈于强权而赂秦,终必自取灭亡是有很大相似之处的。本文正是通过论古来寄托自己的感慨,针砭宋..

    类型:教案 需要精品点:10点

    上传者:root上传时间:2012-02-26 星级:二星级


    立即下载
  • 高中人教大纲版语文第三册:17 六国论3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作业 参考答案: 1.兵:A.用兵器杀人 B.兵器 C.军事、战斗 D.军队、战士 盖:A.大概 B.胜过,超过 C.器物的盖子 D.表原因   二、比较阅读 (一)和高中第一册贾谊的《过秦论》比较,看两篇文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1.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由的看法,教师适时点评。 2.明确:同:两文均属借古讽今之作,且都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做论据,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笔锋犀利。 异:《过秦论》为卒章显志,以事实论证为主;《六国论》则为开门..

    类型:教案 需要精品点:10点

    上传者:root上传时间:2012-02-26 星级:二星级


    立即下载
  • 高中人教大纲版语文第三册:18 游褒禅山记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2.研习课文三、四、五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六人)展开诵读、背诵竞赛,每小组均分开次序,l号诵读完一自然段后,由2号接着,依次类推,若轮到2号、3号那就是背诵了,看哪个小组先完毕,若其中背诵的同学没有背下来,就由下一个诵读的同学接着背二段或三段。 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三、“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类型:教案 需要精品点:10点

    上传者:root上传时间:2012-02-26 星级:二星级


    立即下载
  • 高中人教大纲版语文第三册:19 伶官传序1

    19 伶官传序 ●从容说课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议论文逻辑严密,反复曲折,饱含着一种“幽情雅韵”,呈现出婉曲柔美的风格。《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馓杜渐,励精图治。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述中心论点..

    类型:教案 需要精品点:20点

    上传者:root上传时间:2012-02-26 星级:三星级


    立即下载
  • 高中人教大纲版语文第三册:19 伶官传序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伶官传序》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 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

    类型:教案 需要精品点:20点

    上传者:root上传时间:2012-02-26 星级:三星级


    立即下载
  • 高中人教大纲版语文第三册:20 石钟山记1

    20 石钟山记 ●从容说课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共三段。第一段,写石钟山得名缘由中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及其可疑之处。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接着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并由此导出唐人..

    类型:教案 需要精品点:20点

    上传者:root上传时间:2012-02-26 星级:三星级


    立即下载
  • 高中人教大纲版语文第三册:20 石钟山记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弄清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如何有机结合、环环相扣。 2.鉴赏作者变幻多姿的文笔,并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轼的《石钟山记》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写法上有类似之处,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有机而巧妙地结合起来,或事理交汇,或情景融合,其描摹生动精美,哲理上深刻蕴藉,语言隽永洗练,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美。 二、背诵课文 三、提问 根据文章三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谈谈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见闻和看法编织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课文第一、三两段是议论部分,第二段是描写、记..

    类型:教案 需要精品点:5点

    上传者:root上传时间:2012-02-26 星级:一星级


    立即下载
  •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三册第五单元之《石钟山记》说课教案

    案 一、教材分析 ????《石钟山记》是一篇名文,历来选者、注者、论者甚众,因此各种教材版本都似乎对它割舍不下。它以一个“疑”字,一个“声”字贯穿全文,可谓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丝丝入扣,中心突出。它的语言初读起来是很平常的,但如果仔细研读,认真推敲,就会发现其中有丰富的内涵,很不平常。如前文对郦道元的“常疑之”、对李渤的“尤疑之”与后文对郦道元的“叹”、对李渤的“笑”,可谓是遥相呼应,用得极为准确与讲究,却丝毫不见雕琢之嫌。至于第二段景物描写极尽绘形绘声之生动鲜明的妙处,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它的文本..

    类型:教案 需要精品点:5点

    上传者:root上传时间:2012-02-26 星级:一星级


    立即下载
 共有8条记录          第